你說你是主公也就罷了,可惜你不是,大家都是皇帝的臣子,就算你的地位最高,也沒道理讓別人把活兒都幹了,你閒的長毛吧?

可要說把自己的活兒分給駱天明一些,他們又有點捨不得。

有活兒幹就是有權力,誰都想權力越大越好,誰願意把權力分給別人?

於是,這些人一邊嫉妒駱天明的悠閒,一邊又幹的熱火朝天,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幾十個世家造反的初期,他們還能齊心協力,組成了聯軍攻打虎牢關。

可是徐榮只用了區區五萬人馬,就將虎牢關守的固若金湯。

世家聯軍打了幾個月也沒打下來,不可避免的開始互相推諉,誰也不願意損耗自家實力,給別人做了嫁衣。

聯軍內部出現問題,就輪到郭嘉大顯身手了,接連幾個計策,讓聯軍內部的矛盾迅速加深,最後爆發了內訌,聯軍也就一鬨而散。

各個世家回到自己的地盤後,都開始各自做打算。

有的想要推翻大漢,自己坐上皇帝寶座;有的只想偏安一方,以後不管誰做了皇帝,都可以憑手中的實力爭取利益;還有的乾脆又重新投到了皇帝麾下,對之前的反叛行徑悔恨莫及。

但不管哪一種,他們都不敢直接喊出推翻大漢的口號,而是繼續以清君側為名,行割據一方之實。

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漢正式進入軍閥割據時代。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各路英雄紛紛崛起,一眾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開始嶄露頭角。

首先是劉關張三兄弟,在聯軍攻打虎牢關時,投到了徐榮帳下,為堅守虎牢關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次是曹操,他依然站在了聯軍那一面,而且還是聯軍重要的組織者。在聯軍解散後,就佔據了兗州,名義上依附袁家,實際上自己爭地盤打天下。

孫堅沒機會得到傳國玉璽,只能繼續給袁術打工。可袁術就不是爭天下的料,兩人很快就翻了臉,開始各自為政。

其他還有公孫瓚、劉表、劉焉、馬騰等人紛紛登場,各自都有不少戲份。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公孫瓚也站在了世家的一方,所以趙雲不跟著他了,而是和劉備一樣,也來投靠了徐榮。

只是他來的晚了點,等他來投靠時,聯軍都已經散了,沒機會立功,只能在徐榮麾下的騎兵中當了個什長。

但劉備確實是慧眼識人,一見趙雲就喜歡的不得了,千方百計的想把他拉到自己麾下。

趙雲此時也是初出茅廬,是個單純的孩子,沒幾下就被忽悠的答應投靠劉備。

可惜駱天明聽說了劉備的名號後,點名讓他去洛陽,劉備捨不得關羽、張飛、趙雲,就帶著他們一起去了。

結果他算是自投羅網了,駱天明把他們全都拆散,各自安排了新的職位,讓他們沒機會一起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