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擼串場散去之後,丁廷嶽看著眼前的《下山虎》的觀想圖,那種霸氣側漏的虎威是有了,但是總感覺和自己的拳道不是那麼的貼切。

血炮拳是主體,虎威只是為了增加賢者其氣勢、聲勢,他犯不著修煉那猛虎拳,更別說那殺招虎撲了!

最猛不過下山虎!

但在丁二少心中,虎是鎮山的,自古都是“老虎坐中堂,獅子守大門”。

鎮山的虎,遠見的鷹,善戰的狼,忠誠的狗;害群的馬,牆頭的草,吃飯的捅,攪屎的棍。

大炮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時刻不是發射轟擊,而是臨近發射轟擊,那麼虎威在他心中不僅僅是震懾,更有一種蓄勢蟄伏之意。

但無論是下山,還是上山,亦或者躺臥,都無法提現出那種神韻。

“蹲虎。”

丁二少想起了丁家大宅那一座蹲臥石虎,前肢直立,後肢蹲坐;只是寥寥數刀,虎目圓睜,虎牙側露,盡顯百獸之王的兇猛威勢,樸拙中透著大氣。

看似不動,實則意動,坐鎮不動給人一種震懾、威懾之感,而意動,又彷彿是猛虎在蓄勢蟄伏,準備隨時隨地地出擊。

蹲虎的虎威氣勢,再加上血炮拳,那麼讓其想起了一著名的火器——虎蹲炮:

虎蹲炮為戚家軍裝備的火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

虎蹲炮威力頗大,是早期的迫擊炮款式,是以曲射為主的火炮,適於在山嶽、森林和水田等有礙大炮機動性的戰鬥地域,野戰的利器。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較遠,而且細長的炮管使其更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基層部隊,與同時期歐洲迫擊炮的款式相比更為先進。

虎蹲炮首尾二尺長,周身加了七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三十六斤;

看起來虎虎勢勢,煞是威風,發射之前,須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

每次發射可裝填五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個重三十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轟聲如雷,殺傷力及輻射範圍都很大,特別適用於野戰,轟擊倭寇密集的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瘋狂的攻勢。

當時的火器,鳥銃雖準而力小,難御大隊,難守險阻,難張威武”,“佛朗機更重,更難於槓行”。

由此計劃要創造一種比鳥銃力大,能防禦大隊敵人的火器,這就是著名的“虎蹲炮”。

這種炮“比鳥銃,一可當百”;比佛朗機更輕,更便於攜帶,野戰時機動性強,防禦則可控扼險隘,攻堅也是不俗。

“散彈也是實心彈,可以為參照進行融合,如果要是真的能成的話。”

“血炮拳可以更名為虎炮拳。”

其實丁廷嶽對“血炮拳”這三個字並不怎麼感冒,血炮,血泡,太容易搞混了,萬一傳成“血泡拳”,那臉都沒地方去放。

但虎炮拳就不一樣了,這名字叫起來就感覺氣勢洶洶、霸氣側漏,雖然有些俗,但架不住順口,令人印象深刻啊!

俗氣並不代表著低端,就比如《銅鐵合金身》,這名字比《虎炮拳》更俗,但卻是能修煉出金剛法象的高深莫測的法門。

有時候,那看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法門,實則還沒有那種流傳甚廣的“俗氣”法門,但是前者裝逼是肯定的。

虎蹲炮是一個開始,如果丁二少真的可以將蹲虎的虎威與血炮拳融為一體的話,那麼其法門確實更上一層樓。

而且,不僅僅是蹲坐的虎威,還有那散彈式的射擊,這更是開啟了一個思路。

血炮拳適合於單體性攻擊,但是如果要是碰到群攻呢,尤其是碰到那些軍伍士兵的話;

好傢伙,剛才還想著不能錯過那開科取士的會試,現在就想著造反稱帝,一人單挑整個軍隊了!

碰到那泱泱軍隊,頗有些像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覺,即使是“開花彈”,那樣過於消耗血氣,能被活活耗死。

所以,虎蹲炮的散彈式拋射很有意思,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轟聲如雷,足足一百顆的小子彈,殺傷力及輻射範圍都很大,非常針對密集的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瘋狂的攻勢。

這能節省太多太多的血氣,而且他第一部所學的武學功法《花拳繡腿》的殺招——百花齊放和百花怒放,終於不在坐冷板凳了!

百花齊放練至大成之時,可以在一息之間打出百道血氣幻化的拳影,百花怒放是百花齊放的升級加強版。

但是,它終歸是九品武學的殺招,隨著修為境界的提升,威力不足、不夠是肯定的,一個“銅炮穿山”,能抵得上多少個“百花齊放”。

威力雖然落後,但此殺招的技巧和思路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一息之間可打出百道拳影,那麼是血氣幻化而成的。

是不是可以讓血氣拳影壓縮一下,化為那散彈式的“子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