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工廠中,韓元講解了一下‘時域物質波透鏡系統’後,便開始了三級反射鏡、精細轉向鏡的製造。

鏡面的製造以及相關的零部件可以交給數控工廠中的數控裝置和超精密拋光裝置,但後續的冷卻系統,還需要他動手將對應的程式編寫出來的。

特別是液氦製冷的相關的設計製造,需要他依據鏡面的大小、形狀、依舊溫度的控制穩定來編寫對應的引數。

首先韓元得保證液氦製冷的溫度的穩定性。

簡單的來說,就是需要保證液氦製冷作用於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時,表面任何一處地方的溫度,都是一樣的。

這個精度,得達到平方毫米級別,否則可能會因為受熱不均勻而導致鏡面出現皺紋、曲折等問題。

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接收到的光線和光影象不再精準。

這是個相當難的問題,不僅僅是管線的控制要讓液氦均勻的分佈在鏡面背面每一處地方,更有液氦流動在鏡面內時,會吸收熱量而汽化導致區域的溫度不同的問題。

所以如何精準的控制每一個區域的低溫,是需要韓元仔細思考和設計的。

如果說,液氦製冷需要他去依據各種引數、資料去思考設計的話,那麼‘時域物質波透鏡系統’的製造麻煩也不少。

特別是用於太空望遠鏡上面的。

‘時域物質波透鏡系統’是透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中的粒子“調諧”來降低溫度的。

但是在太空中,哪裡來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

所以韓元不僅要準備‘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還需要準備一個密閉的容器,將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的鏡面部分包裹起來,以防止用於製冷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溢散到太空中。

除此之外,這個容器的透光率得相當高。

如果說你家的普通玻璃窗戶的透光率是‘1’的話,那麼應用在這個容器上的玻璃的透光率需要達到‘100’

特別是針對紅外光的透光率,畢竟鈹銥合金鏡面反射的是紅外光好在這樣的鏡面,在他腦海中的應用知識資訊中還是有的,製造過程也可以交給數控裝置,不需要專門設計。

當然,這樣的材料並不是初級光學應用知識資訊裡面的,而是韓元從中級材料知識資訊裡面找到的。

儘管初級和中級只差了一個級別,但裡面包含的東西可謂是天差地別的。

不僅僅是透光率極高的材料,‘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的製造方式也是在中級材料知識資訊裡面找到的。

花費了兩天多的時間,依據三級反射鏡和精細轉向鏡的鏡面形狀以及各種引數,韓元完成了液氦製冷管道的設計,並將其資料化輸入了中央計算機中。

剩下的,他便沒有再管了,中央計算機中的智慧核心能操控數控工廠中的裝置自動完成對液氦製冷系統的加工。

完成對液氦製冷系統的資料圖形化編寫後,韓元找了個時間返回了現實。

腦電波訊號讀取器的資料庫轉移工作快要完成了,這次他回去,差不多就能將剩下的部分轉移過來了。

當然,他轉移的也只有資料庫,那些由國家神經調控協同創新聯盟編寫的程式碼他是一個都沒轉移,而是看了一遍後自己重新在模擬空間內構寫的,而且早已經完成了。

現在只需要等這一次回去將腦電波資訊資料庫全部轉移過來後,腦電波訊號讀取器就可以在模擬空間內使用了。

有了腦電波訊號讀取器,後面的工作,他能緊張很多。

就像接下里透光率極高的材料的製造,以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的製備,完全可以透過腦電波訊號讀取器來將相關的製造資料從腦海中匯出來。

匯出來的資料,只需要他再檢查一下,確認沒有什麼問題後就可以直接交給中央計算機使用了。

畢竟系統提供的知識資訊,可比他自己編寫的各種資訊資料要齊全多了。

很多時候,他為了省事和節省一點時間,依據知識資訊編寫出來的資料或圖紙,其實是節省了不少的東西的。

而直接從知識資訊裡面匯出來的,是不會省略這些的。

將腦電波資訊資料庫破碎的從現實中轉移到模擬空間後,腦電波訊號讀取器需要的軟體準備工作就已經完成了。

而硬體,就不用多說了。

之前在現實世界的時候利用那麼豪華的工具他都能完成製造,更別提模擬空間內有破碎的數控工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