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經典物理中,粒子的運動速度越慢,它的溫度也就越低。

所以這種量子氣體透鏡是透過仔細的激發來“調諧”溫度的。

調諧粒子不是關鍵,關鍵點在於,這種‘調諧’,可以針對所有穿過這幅‘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透鏡的粒子。

很快,各國的物理學家們呼吸沉重了起來。

在這短短的幾秒鐘,他們想了很多。

既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透鏡能‘調諧’所有的粒子。

那麼光粒子呢?

要知道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如果光粒子透過這樣一副透鏡,會發生什麼?

光速依舊不變,還是速度會降低?

想到這,沒有人的心不劇烈跳動起來。

儘管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深入人心,即使到現在為止大多數人都是堅持這樣認為的。

但實際上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時空並非絕對的了,你我的時間可能是不同的。

在相對論中,光速會對時間產生影響。

這是狹義相對論研究的內容。

根據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來說,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會影響自身的時間流逝速度。

如果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速度就會越慢。直到無限接近於光速,物體的時間無限接近於靜止。

這就意味著如果稱作無限接近於光速的飛船去到100光年外,之後再返回。地球上已經過去了大約200年的時間,而乘坐飛船的人可能一秒鐘都沒有過去,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但是如果地球上有人觀測飛船中的這個人,你會發現他這二百年間只眨了一下眼睛。

這就是時間的相對性。

是目前還沒有被證明的理論。

但如果利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氣體制造一個超級狹長且龐大的透鏡,並且將這個透鏡的焦點定義到宇宙鏡頭。

那麼這個透鏡裡面的時間,會不會變慢?

再如果在裡面居住人呢?

人類的壽命會不會相對來說而延長。

畢竟相對於外界的宇宙在理論上來說,這個透鏡裡面的時間已經因為光速被影響而相對獨立了。

畢竟對於頂尖的物理學家們來說,研究光速是否恆定不變是個永恆的話題。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巴西的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研究所的謝·阿列克博士,就提出了一種的新方法,有可能會將光速降到零。

在物理學界中,光速恆定不變是相對的。

也就是說光在真空中每秒可以行進大約30萬千米,這是恆定不變的。

但當光在穿過介質時,它的運動速度會被放慢。

比如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大約為20萬千米/秒,相當於真空光速的三分之二。

而這位謝·阿列克博士的新方法,就是利用了一種被稱為“異常點”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