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和擴大原子核的強相互作用力的確可以做到讓h粒子束縛住外部的高能電子,但韓元隱隱覺得這玩意可能沒那麼簡單。

或者說並非是他想象中的技術。

有這種想法,主要來源於他的直覺,準確的來說,是來源於經歷了數年科研實驗和科研探索的科學直覺。

其次則是韓元有些懷疑這麼做是否值得。

h粒子的來源是那顆能源石,而能源石的作用是什麼,是個人都知道。

它和平常使用的鋰硫電池一樣,是給其他裝置功能的。

而擴大原子核的強相互作用力,儘管他目前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到這一點,但毫無疑問的是,要擴大原子核的強相互作用力,讓其達到能束縛住外部高能電子的程度,肯定是需要耗能的。

打個比喻,將太陽系比作一個原子的話,那麼太陽很明顯就是原子核,而其他的行星、衛星、矮行星、隕石之類的天體就是原子核外面的高能電子。

正是因為太陽這顆原子核擁有超強的引力(強相互作用力),才能讓地球、火星這類行星(高能電子)圍繞著它轉動而不脫離軌道。

而h粒子現在的情況是,太陽消失了,變成了原本的木星。

儘管木星的主體成分也都是氫和氦,但它和原先的太陽相比,實在是太小了,以至於它能提供的引力(強相互作用力)根本就無法束縛住其他的行星(高能電子)。

這種情況下,要想讓木星能代替原先的太陽,束縛住太陽系的其他星體,辦法就是給它增加引力。

增加引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它增重,只要重量增加了,引力就會增加,只要引力增加了,就能束縛住其他的星球了。

h粒子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它的組成結構是中子和質子,和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一樣。

但因為質量的關係,它無法像重元素的原子核一樣提供巨量的強相互作用力束縛住它外部的四顆高能電子。

不過h粒子的原子核想要像木星一樣增加重量來達到增重增加引力的效果是行不通的,就只能在原有的強相互作用力上打主意了。

要麼想辦法增強h粒子原子核的強核力,要麼則引導和放大h粒子的強核力。

這是目前韓元能想到的兩種解決辦法。

但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大量的能量。

對原子核動手術,難度可比對人體做手術大多了,而且消耗的能量,可以說是海量的。

就拿他腳底的零號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來說,僅僅是對其研究,將原子核碾碎,撞碎,每一次啟動需要的能量度足夠一家三口用上五百萬次輪迴的。

而這還僅僅只是最為膚淺的研究。

當然,如果等未來人類掌握了物理規律、數學規律之類的東西,能夠洞徹原子的秘密,能夠以最小的力量來修改這些東西的話,那這些的確不是事。

但撒哈拉之眼基地的主人擁有的科技程度達到這種地步的機率,在韓元看來可能性不大可能。

如果要給個評級的話,撒哈拉之眼基地遺址的這個前任宿主在他的判斷中大概在二級文明左右。

大機率超出了二級文明,能達到二點五級到三級之間。

這個判斷是他根據h粒子的原子核和強相互作用力被改動最新做出的判斷。

至於實際上是不是這種級別,韓元其實心裡也沒底。

他做出這個判斷,是因為修改粒子的原子核和強相互作用力最低需要的理論科技等級來定的。

事實上對方擁有的科技程度可能會更高。

實際上,撒哈拉之眼這個基地遺址的前任宿主,是他目前所見過的最高科技了。

無論是模擬空間中的泰山基地,亦或者是現實中的神農架遺址,甚至是遠在十一光年之外的格利澤星系的外星文明。

至少從目前的觀測和判斷中來看,都比不上撒哈拉之眼遺址的這個。

光是一手隔離水和空氣,並且能夠讓人自由進出且不影響的隔離技術,就足以傲視群雄了。

哪怕是韓元,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什麼好的、合理的思路能做到這一點。

更別提後面的能源石、保持生物的活性艙了,這些東西在韓元看來,其實都是為了星際旅行而做準備的。

而且有關撒哈拉之眼基地的宿主研究生物技術,他也有一點大膽的推測。

這可能是在研究如何讓人體使用太空或者其他惡劣環境。

畢竟人體或者說碳基生物實在太過脆弱,很難適應大範圍環境的變化。

但相對而言,碳基生命的適應力又極強,地球從遠古到現在,經歷了無數天災和環境變化,生命都適應過來,只不過自然進化需要的時間海量而已,這足以證明碳基生命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