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裡面很是熱鬧,各種彈幕不斷。

哪怕是再不懂行的人,也明白超光速飛行技術的價值和意義。

這項技術一旦突破,人類文明真的可以說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了。

就拿太陽系周邊的區域來說,在太陽系周邊二十或者三十光年之內,與太陽系結構相差不大的星系有好幾個。

儘管從目前的觀測來看,這些星系上的行星並不算適合人類居住。

但隔著這麼遠的距離,所有的資訊都來源於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實際上這些星球適不適合人類居住,誰也不知道。

說不定這些類地行星裡面就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呢?

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即便這些星系裡面並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只要掌握了超光速飛行技術,各國也不會介意花上幾年的時間過去看看的。

這完全是值得的事情。

以人類的膽子來說,給一架單兵戰機,都敢一個人開著前往天狼星,更別提掌握超光速飛行技術了。

即便是沒有這種技術,只要能將飛行速度推到光速,不,二分之一光速,甚至是三分之一光速,人類就敢駕駛飛船離開太陽系前往其他星系。

對於‘人’這種膽大包天的生物來說,被逼急了沒什麼事做不出來。

嗯,數學題除外。

......

模擬空間內,韓元沒有理會沸沸揚揚的直播間。

因為第二批的對撞資料出來了。

這一次的對撞實驗,能級在1100gev,小零按照他的要求從低能級向高能級開始進行的。

&n(nk﹢1100)(gev)”

“發生指數(events)在2831丰度區間,最高豐值為30.11.......”

“輕子核子深度非彈散射性指標在0.124(±0.0041)........”

“.......”

盯著顯示屏上的能譜影象,韓元將隱藏在這些能譜影象中的各項資料來源源不斷的解析出來。

和之前1500gev能級時的資料略有些差別,但差別不大。

這正是超·引力子在不同能級下的波峰表現。

就像一段心電圖一樣,有峰頂,也有波谷,但這些資料共同的組成了一次心跳。

解析這些峰頂和波谷,將其湊完整,就能看到整個超·引力子的蹤跡和形態了。

能找到超·引力子完整的資料,就可以透過數學語言將其描繪出來。

而透過數學語言描繪出來後,工科才能將其轉變成可以實際運用的裝置。

無論是製造生產超·引力子的發生器,還是可以讓超·引力子勾動空間波動的裝置,這些都需要數學語言作為基礎支援。

當然,這是用簡單的話語來進行描述的。實際上要成功的利用超·引力子這種東西,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集結全人類的力量,需要的研究時間恐怕也是以十年,甚至是百年為單位的。

對於韓元來說,這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他透過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來尋找超·引力子,並沒有想過要在這次外太空探索任務中去完善和使用它。

目的僅僅是將其找出來,而後在後面的時間中,去慢慢的分析和應用。

至少這次外太空探索任務,大抵是用不上的。

而且正在修建的宇宙飛船,也沒有給超光速飛行技術留下改裝的空間。

不過對於現實中的各國來說,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狂歡。

隨著韓元不斷的進行粒子對撞實驗,在收集到的資料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各國幾乎同步組織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開始對這顆適用於超光速飛行的基本粒子進行研究。

能為超光速飛行技術提供理論基礎的粒子,在整項技術中,無疑是最重要的。

這種超·引力子,到底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是如何運作的?又或者是如何勾起空間波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