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提煉鈾235的辦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對於這些泥土,韓元指揮x1型工業機器人將其轉移至一個大坑中,然後往裡面倒入大量的稀硝酸,直到覆蓋所有的雜質為止。
硝酸加入後,就是攪拌。
十二臺x1型工業機器人負責完成這個任務。
攪拌的目的是讓泥土、碎石等雜質中二氧化鈾溶於硝酸中。
其原理在於二氧化鈾可以在強酸中溶解,它可以和鹽酸、硫酸緩慢反應,並且溶解。而相對於鹽酸、硫酸來說,硝酸溶解它的速度更快。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鈾的提煉辦法。
在原子彈第一次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各國幾乎都是使用這種方法來提煉鈾礦中的鈾的。
直播間內,韓元提煉鈾的過程讓蹲守在直播間內的各國專家都有些感慨。
特別是華國。
在建國初期,那時候真的是一窮二白,而且還什麼都不懂。
別說製造原子彈了,就是全國哪裡有鈾礦都不清楚。
好在當時的老大哥還是個好大哥,派來了一些專家進行指導。
因為時間緊急,最終上面決定鈾礦勘探和開採要全民來辦。
動員命令下達後,超過兩萬人的地質隊伍在全國進行了大面積普查,最後才確定了幾個鈾礦開採基地。
而艱辛的是如何開採鈾礦和精選。
這在五十年代的時候是個大問題,那時鈾礦精選和處理鈾礦石的工廠都沒有建成,而研究單位又急需數量龐大的二氧化鈾來做實驗。
畢竟那時候底子薄弱,第一次製造核彈什麼都不懂,需要一點一點試。
最終採取的辦法就像這個主播一樣,土坑開採,用布袋、豆腐包過濾,用煮飯用的大鐵鍋或者其他東西當反應器,然後倒入硫酸和硝酸一點一點的純人工將鈾礦石中的鈾提煉出來。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建國初期製造核彈的第一批鈾原料來自哪裡。
事實上,第一批鈾原料並非來自國家的勘探隊和專業人員。
而是來自普通的老百姓。
那時候為了提煉出黃餅,鄉下的農民真的是犧牲良多。
不僅沒有口罩護目鏡手套這些防護裝備,而且為了碾碎和精選鈾礦,用的還是老百姓自己碾糧食的那種碾子。
碾碎之後還要過濾,沒有專業的濾布怎麼辦?
用做豆腐的麻布包過濾,一道一道過濾
而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是不可能丟棄的,但繼續使用後果可想而知。
就這樣,透過全民煉鈾,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總共獲得土法冶煉的重鈾酸銨163噸。為原子彈試驗的核燃料的生產提供了原料,進而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贏得了時間。也讓華國第一次在國際社會上挺直了脊椎,不再懼怕威脅。
在沉澱劑將解析劑裡面的鈾全部萃取出來後,韓元又花費了五天的時間,將雜質中的鈾全部提煉出來
最終從四萬噸的溶侵液以及雜質中總共提煉出來一立方左右的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在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荒野上,能做到這一步差不多已經是極限了。
這些體量出來的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將被運回亞馬遜雨林基地再做進一步的處理。
如果按照鈾金屬的密度19.05克/立方厘米來算,那麼這一立方的鈾化合物就有接近20噸。當然,因為不是緻密金屬結構的原因,實際上這一立方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只有14.73噸。在工業機器人的輔助下,韓元順利的將這一立方的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裝載事先就準備好了的鉛箱中,運回了亞馬遜雨林基地。
在這裡,他將對這些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做進一步的萃取、反萃取、結晶、三相分離和過濾。並且將裡面的鈾235和鈾233同位素提煉出來。
飛行器上的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1型工業機器人搬進工廠。
萃取、反萃取、結晶、三相分離和過濾等一系列處理後,重鈾酸鈉和硝酸鈾醯全部六氟化鈾。
最終韓元得到了10.97噸的六氟化鈾。
六氟化鈾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或淡黃色晶體。
但它極為容易汽化和揮發,在56.4c就會升華。
所以這些六氟化鈾儲存在一個恆溫箱內,箱子中維持著零度的溫度,防止六氟化鈾汽化和揮發。
而恆溫箱又儲存在鉛箱中,避免了輻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