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陰極板上的‘鐿’處理下來後,韓元接著將礦坑中其他附有稀有金屬的陰極板一一提上來。

最終稱量結果出來,一個礦坑中的礦液,總共提煉出來了5.2kg/鐿、3.7kg釔、1.9kg鍶......

零零總總的稀有金屬加起來總重量超過十五千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鐵、銅、鈦之類的常規金屬也被冶煉出來了,只不過數量並不多,屬於附帶產品。

這種超大型的稀土精礦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超強烈的地質活動。

川都的這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其實就是喜馬拉雅山脈成型時,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是產生的劇烈地質活動形成的。

在板塊碰撞時期,軟流圈物質的上湧誘發了碰撞帶,岩石圈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導致富含二氧化碳的矽酸鹽岩漿的形成。

岩漿會沿著碰撞形成的斷裂帶上升侵位,在較淺的部位形成岩漿房。

最終這些岩漿在地表沉積冷卻,因為風雨氧氣等作用被侵蝕,從而分離出大量富含稀有金屬以及普通元素的流體。

而這些流體隨隨著分離出的碳酸岩和英鹼正長巖巖漿的上升侵位發生水/巖交融反應,最終形成了稀土礦床。

在這種型別的成礦環境中,岩漿中富集的二氧化碳是關鍵。

缺少了它,因地質活動而上升的岩漿不會被侵蝕,最終並不會形成稀土礦,而是會形成燧石、黑曜石、火成岩等東西。

在華國川都,之所以多稀土礦,其原因就是因為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

至於內蒙白耘鄂博地區的稀土礦,那是另外一種‘海底火山成礦’的形成方式。

.......

從華國採集的稀有金屬全部冶煉完成,韓元處理好冶煉礦物時形成的廢水,而後將提煉出來的稀有金屬儲存起來。

包括這座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在內,這些冶煉出來的稀有金屬讓資源收集任務的進度增加到了87.34%。

資源收集的任務進度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韓元已經滿足了,接下來得抓緊時間處理人工冶煉合成三種非自然元素了。

雖然距離第二年的時間過去還有三個多月, 足夠他完成第二個基礎條件了,但韓元還想著繼續增加一些資源收集任務的進度。

包括為第三年的星鏈任務支鏈任務四‘文明守護’做一些準備。

文明守護的要求是於三年內,製造出一顆核裂變武器或核聚變武器(要求爆炸威力不小於一萬噸tnt當量。)

這個任務, 雖然系統給與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核裂變武器, 另一種是核聚變武器。

但其實對於他來說, 選擇項只有一個,那就是核裂變武器。

因為相對於核聚變武器來說,核裂變武器的製造更加簡單,核聚變武器被引爆,是需要核裂變彈來進行的。

核聚變武器又被叫做‘氫彈’或者‘氘彈、氚彈’,它屬於核武器的一種。

利用的是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

熱核反應基本公式是3|1h+2|1h—→4|2he+1|0n+1.76×10^7ev,換成漢語就是氘+氚→氦+中子+能量。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聚變的原料是氘和氚。

但是想要讓兩種輕量級的原子(氘+氚)發生核聚變反應,只能在極高的溫度,需要大大於4000 0000℃(四千萬度)以及足夠大的碰撞機率條件下,才能大量發生。

因此,引爆核聚變武器極為困難,引爆需要在氫彈內部安放小型核彈。

先引爆核彈,讓其瞬間達到反應條件溫度後,才能引起氘氚聚變,進而爆炸。

所以製造一枚核聚變武器,需要先製造一枚核裂變武器出來。

這是前置條件。

而前置條件本身就可以完成任務,何必再去多做一枚聚變武器呢。

所以核裂變武器,成為了文明守護支鏈任務的答案。

而說到核裂變武器,最常見的,就是原子彈了。

對於人類而言,可以大量得到並用作原子彈裝藥的只有鈾235、鈽239和鈾233三種裂變物質。

這三種物質,是製造第一代核武器的原料,而其中鈾235是原子彈的主要裝藥。

鈾235來源於天然鈾,在大約140個天然鈾原子中,含有1個鈾235原子,將其提煉出來並濃縮,就是製造原子彈的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