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奇葩的翻滾散熱方式(第1/4頁)
章節報錯
製造‘零號’系列衛星,需要的新技術並不多。
像鑭化鎵矽太陽能薄膜發電板、鋰硫電池這些東西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經拿出來,並製造過的科技。
稍稍麻煩一點的是功能性晶片的定製。
以目前的情況,韓元暫時沒法將計算機小型化安插到衛星上,只能透過整合功能晶片來做一個固定的反應。
這樣一來,零號衛星上佈置的晶片需要整合上去的功能數量還不少,比如簡單的計算功能、判斷功能、指令執行功能、資料儲存功能等。
這些對應的是衛星的高度檢查,軌道調整,訊號接收與返回等。
缺少了這些,上天的衛星不超過十天就會劃破天際變成一顆璀璨的流星。
說不定還會砸到韓元自己頭頂也有可能。
一百六十公里的近地軌道還是太近了。
這只是達到了衛星繞軌執行的最低要求而已。
人類發射到太空的普通情況下並不會貼著地表飛行。
像米國阿波羅飛船後期任務的停泊軌道低至一百十五千米時已經極為罕見的,更多情況下有效軌道高度至少四百公里起步。
稍微低一點的也有,比如需要進行高畫質拍攝的軍事間諜衛星,氣象衛星,空間站這些。
這些都在最低軌執行,但實際上也在三百公里以上的高空。
因為軌道越低,離地面就越近,衛星/空間站遭受到的空氣阻力越大,到引力的影響也就越大。
這樣一來,保持衛星的軌道高度和速度就需要更多的燃料,極大的降低了衛星的使用壽命。
不同軌道高度執行的衛星,其保持圓軌執行的速度是不同的。
&n/s的速度才能抵消地球引力的影響。
但如果軌道拉高,拉高到五百公里的高空,那麼只需要7.62km/s的速度就能抵消引力的影響了。
再往上,需要的速度就更低了。
&nm/(r^2(衛星受到的地球引力)=mv^2/r(衛星運動的離心力)。
&n/r=v^2】,再簡化一次可以寫成【v=√(gm/r】。
即便是一個只上過小學的人,都可以從簡化公式看出,衛星運動的線速度與其執行軌道高度是成平方反比的。
即軌道高度越大,所需要的運動線速度越小。
如果拉到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速度甚至只需要3.1千米/秒就可以保持穩定的繞軌運動。
這個速度遠低於第一宇宙速度。
.......
一個通訊衛星的製造,對於韓元來說並不困難。
在有不少一些零件可以透過科技積分進行直接兌換的情況下,再加上數控機床的輔助。
一下午+一晚上的時間,他已經快搞定接近三分之一的零件了。
稍稍麻煩一點的是長波訊號天線的製造,製造這個花費了借接近六個多小時的時間。
倒不是說形狀什麼的。
而是製造衛星上長波天線的材料。
在早期運載衛星的時候,訊號天線因為材料問題, 一般都很長很大, 才能接收到足夠的訊號。
而太空梭或者運載火箭空間都有一定的限制, 容不下長寬數米的天線組。
但這玩意又很關鍵,必須要,所以只能使用記憶金屬來製造的。
使用記憶金屬製造衛星天線組的好處是, 先成型後可以將其摺疊揉成小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