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資料中,有相當優秀的義肢,種類還不少,不僅可以應用到工業上,更可以應用到醫學上。

有些機械臂採用了一定的神經技術,連線人體後能如臂指使,接受腦神經訊號,仿若原先的肢體一般。

有些機械臂採用了功能晶片代替神經技術,晶片中錄入對應需要的功能。

比如腿部義肢,如果在晶片中存有腿部相關的走、跑、跳等功能資訊,也可以起到代替原本肢體的能力。

只不過對比採用了神經技術的義肢在功能全面性上要弱一些,但這種技術比神經義肢更加簡單,能進行大量生產。

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殘障人士來說,都是巨大的福音。

在看到這些技術的時候,韓元第一想到的便是醫學假肢上的應用。

第二反應就是想這個初級資訊中有沒有人體外骨骼技術。

因為外骨骼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屬於仿生技術。

人類對於外骨骼技術的研究主要來源於蝦、蟹、昆蟲等節肢動物體表堅韌的幾丁質的骨骼。

這種幾丁質的骨骼擁有保護和支援內部結構,防止體內水分大量蒸發,自我修復能力強的作用。

人類雖然不需要這種能力,但修改其思路,將其變成擁有鉅額負重,能靈活行動的骨骼裝甲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科學研究道路。

想到這,韓元迅速透過特有的組詞在腦海中搜尋起來。

“真的有!”

腦海中,無數有關外骨骼技術的資料並列排序在他眼前,讓他眼前一亮,迅速的翻看起來。

這一看,就是一個多小時。

一個多小時過去,韓元才從翻閱中回過神來。

不愧是系統傳遞過來的知識資訊,雖然僅僅是初級的,但裡面包含的仿生外骨骼技術,已然超越目前的人類一大截。

差距這麼大,是因為仿生學在人類社會中還是一門新興很年輕的學科。

雖然在科幻上早已為外骨骼發展定義出若干種發展願景,但目前人類研發出來的真實外骨骼裝置和想象中的仍有很大的差距。

所謂的人體外骨骼技術,大都還處於實驗室研發和幻想階段,應用到社會上的,還是極少的。

在這一塊研究領域走在最前面的是米國,無論是民用的人體義肢技術還是軍用的外骨骼裝置,相對而言都比較成熟。

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專門為軍方打造的一款負重量達到90.7kg的外骨骼系統,而雷神公司也有一款名為‘(xos2)’的外骨骼系統,可幫助士兵進行戰機加掛彈。

可見米國已經有了可以投入實戰的外骨骼系統。

至於華國,在這一塊的投入和研發是近些年才開始的,如同晶片一樣,要落後不少。

雖然軍方同樣有相對成熟的外骨骼系統,但無論是負重,還是均衡,亦或者是靈敏度來說,都要低不少。

沒辦法,發展的晚,落後是必然的。

而且人體外骨骼技術的發展,是一條超級困難的道路。

一件優秀的外骨骼裝置需要融合感測、控制、資訊、融合、移動計算等各種技術。

如果是應用到戰場上,自動化的外骨骼技術不僅要能代替士兵的手足,承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貨物揹負任務。

還要與人體完全結合,不影響動作的條件下判斷佩戴士兵的意圖。

除此之外,用於戰場的外骨骼裝置,還有能源供應,發動機噪音,功率等各種問題,研發難度不可謂不大。

但難度再大,這也是一條具有相當意義的研發道路,各國都沒有放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