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遺留的三項科技(第2/4頁)
章節報錯
因為化石燃料推進想要獲得龐大的推力,那麼運送火箭需要攜帶大量的燃料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就是單純的將衛星或者太空梭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這期間就足夠消耗掉運載火箭上絕大部分的化石燃料了。
所以人類想要進入太空,走向太空,那麼可控核聚變就是基礎條件。
這是必須的。
但目前而言,人類對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個二十五年。
其實核聚變的原理提出來的很早,甚至比核裂變還早。
早在1933年的時候,米國物理學家‘貝特’透過實驗證實,把一個氘原子核用粒子加速器加速後,和一個氚原子核以極高的速度碰撞。
兩個原子核會發生了融合反應,形成一個新的原子核‘氦原子核’外加一個自由中子。
而在這個過程中,反應釋放除了高達17.6兆電子伏的能量。
簡單的來說,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這就就是核聚變,也是太陽持續45億年發光發熱的原理。
而在1933年提出可控核聚變的五年之後,改變世界格局的核裂變才被發現。
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
但那是宇宙的奇妙和偉大,不是人類的。
人類想要掌控可控核聚變,還不知道要跨過多少道難關。
比如讓核聚變發生的第一步,需要將器皿中的溫度升高到能讓電子能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讓原子核自由運動的程度,就需要超過十萬度的高溫。
因為只有原子核能自由運動,互相之間才能發生直接接觸和碰撞,否則隔著電子層,怎麼都不可能撞到一起去。
而這僅僅還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克服‘庫侖力’,透過高中物理學,所有人都知道,同樣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之間的會產生一種極為強度的斥力。
而在庫侖力的作用下,正常情況下,原子核即便是沒有了電子層,也不可能直接接觸。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原子核與原子核互相接觸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繼續加溫。
加溫,繼續加溫,當溫度身高到使得布朗運動達到一個瘋狂的水平,使原子核達到這種執行狀態,需要上億攝氏度的溫度。
如果順利到了這一步。
接下來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
你拿什麼來承載或者束縛這上億度的超高溫?
就目前知道的,任何材料在面對這種溫度的時候,都不堪一擊,全都會瞬間融化氣化掉。
別說上億度的高溫了,就連十萬度的高溫,目前都沒有任何材料能抗住。
除了宇宙,目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長期掌控和承受如此高的溫度。
這就是為什麼一槌子買賣,能讓世界‘和平’的的氫彈都已經制造了五十多年,人類還沒能有效的從核聚變中獲取能量的唯一原因。
在之前,韓元覺得自己只要能順利的一直完成任務,那麼掌控可控核聚變是必然的。
但他沒想到會這麼快。
他之前認為最少還要兩到三個任務,才能獲得可控核聚變的相關資料資訊。
再加上學習理解和建設的時間,恐怕最少也需要個四五年才能建立起來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但沒想到,這一期的三級任務還沒過完,他就已經獲得了。
如果這裡面裝的的確是可控核聚變的資料的話。
看著透明‘玻璃’盒中銀白色儲存器,韓元情不自禁的嚥了口唾沫,呼吸也有些沉重。
看向其他兩個玻璃盒的眼光更是期待起來。
第一項技術就是可控核聚變,那麼剩下的兩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