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的強度和阻抗以及電壓的大小有關係。

這是著名的歐姆定律。

但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電壓的形成與大小,從微觀上來說,還與電子及原子核也就是材料本身攜帶的電子及電位差有關。

而正在太陽底下爆曬發電的‘鑭化鎵矽薄膜太陽能薄膜發電板’,利用的就是微觀層面上的這一資訊。

和普通的矽晶太陽能發電板相比,鑭化鎵矽太陽能薄膜發電板能形成的電壓強度就要大多了。

因為它是由光吸收層上無數的特殊晶狀結構共同聚集電子並透過基板上的p電層後才形成電流的。

眾所周知,電勢差是形成電流的原因,是衡量單位電荷在靜電場中由於電勢不同所產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當電勢差越大的時候,在相同阻抗的情況下,形成的電流強度也就越高。

而光吸收層上無數特殊的晶狀結構能在進行光電轉換的時候能先吸收儲存一部分電子,從而和基板形成足夠高的電勢差。

這同樣是鑭化鎵矽薄膜光電轉換率能達到百分之七十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為有足夠高的電勢差,從鑭化鎵矽薄膜中流出來的電流才足夠強。

如果說,一塊同樣大小的普通矽晶太陽能發電板能形成10v大小的電壓,那麼鑭化鎵矽薄膜能形成的電壓強度能達到50v。

當然,這也和外界的光照條件有關係。

比如現在,雖然已經到了下午四點,陽光沒有正午強,但熱帶雨林中,下午四點的陽光還是非常強烈的。

只要不超過光照極限,那麼越強的光照,對於鑭化鎵矽太陽能薄膜發電板的作用就越大。

對於這些細節,直播間裡面的觀眾是弄不明白的,但經過韓元的提示和講解,至少他們已經明白了鑭化鎵矽太陽能發電板發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至於直播間裡面的專家們,就更加興奮了。

韓元的講解,以及鑭化鎵矽薄膜太陽能發電板的結構,給他們帶來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一條全新的,或許可以應用於其他器材裝置及實驗上的思路,重要性毋庸置疑。

因為沿著這條思路進行拓展,可能會誕生無數科研成果,甚至可能會出現諾獎級別的。

就如同牛頓打好理論物理的地基,後續在理論物理中湧現出了無數科研成果一樣。

當然,這只是借牛頓比喻一下。

鑭化鎵薄膜中的特殊晶狀結構帶來的啟發遠比不上牛頓打下的地基,畢竟理論物理是如今整個社會的基石。

除此之外,這個直播間還讓他們看到了人類和其他文明或者平行世界人類文明的差距。

無論是耗能極低的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還是可以接收吸收轉換絕大部分太陽能光波鑭化鎵矽薄膜。

這些科技最少都領先了人類大幾十年。

就像人類還只能製造提供n推力級別的電推進發動機,而這名主播卻可以製造kn推力級別的電推進發動機一樣。

差距大到可能人類需要一名偉人才能突破。

不過差距雖然大的有點誇張。

但這種差距卻給人類點明瞭一盞燈,讓處於黑暗中摸索前進的人類有了前進的方向。

只是,不知道這個方向,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儘管大部分人都是盲目的,但人類中從來都不缺少充滿智慧的人可以看到想到未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