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獵殺時刻-到了!(第1/6頁)
章節報錯
在將一名老教授送進醫院的同時,韓元也幾乎同步完成了對‘人工sei薄膜’的製備。
棕褐色的溶液裝在一個透明的特製玻璃容器中,看起來有些像碘伏,但要比碘伏稠密多了,而這個特製的玻璃容器是連線著電源的。
在它的底部,有一個電熱模組,透過溫控電阻和半導體溫度計來控制溫度,讓其維持在九十五度左右。
九十五度,準確的說九十二點七度是這種‘人工sei薄膜’的固液臨界點。
當溫度高於九十三度的時候,這種人工sei薄膜材料處於液態。
而低於九十二點七度,則會凝固成固體,附在材料上。
之所以說相比較於引導法來說,抑制生長法生產工具更簡便,更適合流水線生產的原因也在這裡。
這種薄膜溶液可以透過工業程式進行大批次生產出來後安置在一個特定的容器中。
只需要保持九十三度以上,人工sei薄膜材料就會保持在液態。
最關鍵的是,處理過的陰極鋰金屬只需要在裡面滾一圈,就能夠在上面附著一層‘人工sei薄膜’。
或許有人會問,這樣處理,薄膜的厚薄怎麼控制。
而韓元則會給出回答,不需要控制。
只要不是進行三次以上的鍍層覆蓋,導致鍍層太厚,人工sei薄膜液在鋰金屬上形成的人工薄膜是不會影響到導電率、抑制鋰枝晶生成等效果的。
這才是這種人工sei薄膜最牛逼的地方。
簡單、方便、快捷,不需要昂貴的離子鍍層機,也不需要人工處理,普通的無塵級流水線就能夠進行生產製造。
如果說還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這種人工sei薄膜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鋰硫電池的效能和壽命。
除此之外,每一次的充放電都會影響這種薄膜的狀態。
當充放電次數達到四千次左右的時候,透過這種方式附屬上去的鍍層會有脫落的機率。
次數越多,機率越大。
這裡有一個注意點,這裡的‘充放電’是指的次數,而不是充電週期。
充放電次數和充電週期,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那普通的鋰電池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果一塊鋰電池在第一天只用了一半的電量,然後又為它充滿電。
如果第二天還是如此,即用一半就充,總共兩次充電下來,這隻能算一個充電週期。
而充放電次數則不同的概念。
就算是你只用了百分之一,剩餘百分之九十九,你給它充滿,這裡就佔據了兩次。
一次是放電,一次是充電。
也就是說,四千的充放電次數其實只能算兩千次的充電週期,甚至更少。
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最大化的利用這種電池,將電量一次性消耗到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零再給它充電才是最划得來的方式。
韓元絲毫不懷疑世界各國會制造這種鋰硫電池,但如果應用到手機上的話,估計得治好一部分人的強迫症。
畢竟很多人的手機電量一旦低於百分之三十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會立刻找充電線給手機充電。
但這樣的話,卻會降低手機電池的使用壽命。
不過相對而言,兩千次充電週期其實已經很優秀了,遠超出了人類目前製造出的鋰電池。
目前各大手機廠商使用的電池,其鋰電池的壽命基本都是五百個充電週期。
這所謂的五百次,是指廠商在恆定的放電深度(80%)實現了六百二十五次左右的可充次數,最終達到了五百個充電週期。
簡單理解,其實就是在經歷了五百次的充電週期後,電池的容量從出廠的百分百降低到了百分之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