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碳酸丙烯酯溶液’來說,配置混合型電解質鋰鹽要簡單一些。

當然,這個簡單只是相對而言的,電解質鋰鹽的提純,還是有點麻煩的。

畢竟電解質鋰鹽沒法用飽和氯化鈉提煉精鹽的方式來提純,除此之外還得注意一下提純是溶液的溫度。

一旦溫度超出預定值,像高氯酸氯鋰鹽裡面的氯離子就容易分解一樣,到時候製備出來的鋰鹽溶液就廢掉了。

除去提純電解質鋰鹽外,還有一個稍難的點就是穩定新增劑。

這是一項全新的化合材料:‘13丙磺內酯’,屬於有機新增劑的一種。

其分子之間的連結宛如人體大腦神經細胞一樣,以丙磺大分子為核心細胞,伸出來的神經觸手能有效的粘連住其他的電解質鋰鹽離子,從而達到穩定電解質鋰鹽又不影響導電率的效果。

製備起來時需要用到大量的硫磺和丙酸,氣溫相當難聞。

不過製備出來後的成品卻只有淡淡的硫磺氣味,聞起來還挺不錯的。

上述東西雖然麻煩,但對於一名優秀而且還開了掛的老化工來說,是不會被這些東西打倒的,忙碌了接近一天的時間,韓元順利的製備出來了合格的電解質溶液。

這一步完成,相當於鋰硫電池完成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製備。

剩下需要處理,是鋰硫電池的陰陽兩極以及最關鍵的人工sei薄膜。

陰陽兩極好處理,正好還剩下一些時間,韓元打算今天就處理了。

典型的鋰硫電池一般採用單質硫作為正極,金屬鋰片作為負極。

它的反應機理不同於鋰離子電池的離子脫嵌機理,而是電化學機理。

放電時負極反應為鋰失去電子變為鋰離子,正極反應為硫與鋰離子及電子反應生成硫化物。

正極和負極反應的電勢差即為鋰硫電池所提供的放電電壓。

充電時則是在外加電壓作用下,鋰硫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反應逆向進行,即為充電過程。

而然這裡面就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會發生體積變化,並容易形成枝晶,這就是美麗而又致命的‘鋰枝晶’。

也是一直困擾鋰離子電池發展的關鍵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已經研究了好幾十年,但依舊沒有研究出來什麼很好的解決辦法。

這些科研學者們研究來研究去,到最後發現除了鋰枝晶的生成問題無法解決外,他們還找到了‘一堆’全新的問題。

比如在研究鋰枝晶的生長問題時,他們發現無論如何更換電解質,單純的硫都不太適合用來當做鋰硫電池的陽極。

因為單質硫的電子導電性和離子導電性差,硫材料在室溫下的電導率極低。

又比如硫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擴大縮小非常大,有可能導致電池損壞。

但幾十年的努力總歸是沒有白費的。

至少在硫材料的陽極使用上,科學家們找到了一些硫的化合物,可以有效的解決鋰硫電池硫陽極問題。

這一次韓元使用陽極的材料,就是在現在華國科學家研發的硫碳複合材料基礎上再升級一次的硫介孔碳複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