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奴奴以為自己惹了塌天大禍,可憐兮兮地望著李風,眼淚在眼圈裡面一個勁打轉轉。

李風連忙把小傢伙抱在懷裡,揉揉她的小腦瓜:“無妨無妨,塌了一塊土坯,又不是天塌了,換上一塊就好了。”

叫羅剎換了一塊坯,把這一塊兒重新抹上泥,一切就恢復原狀。奴奴也重新露出笑臉,不過,小傢伙很懂事,再也不在炕上蹦躂了。

有了這個樣板之後,村民終於意識到火炕的神奇之處,於是,施工隊立刻就變得搶手起來。只是幹了沒兩天,就不得不停工:秋收到了,壯勞力全都得忙著收拾莊稼,搭炕大業,只能往後延期。

趁著秋收,李風也去田裡轉轉。這個年代,種植的無非就是五穀。冬小麥早就收割完了,所以秋季收穫的,主要是麻、黍(黃米)、稷(穀子)、菽(豆類),關中這邊,暫時並沒有種植水稻的歷史。

給李風的印象就是:產量普遍不高。要說八百里秦川,也是有名的大糧倉了,不夠憑著李風的經驗來看,頂多畝產不超過二百斤。看來,以後還得在這方面下點工夫。

本來也想體驗一下秋收的樂趣,卻被老管家死活給拽回家裡。沒法子,李風就一門心思鼓搗那些買回來的藥材,順便,研究白酒的蒸餾。

這個時代的白酒,度數還真不高,雖然沒有準確的測量工具,但是李風估摸著不會超過二十度,難怪唐人都是“會須一飲三百杯”呢。

無形中也給蒸餾提升了難度,那就多蒸幾次好了。醫用酒精的最佳效果是75度,低於50度,作用就微乎其微。

最後,兩大壇酒,就只提煉出來一小罐酒精,估計能有一斤就不錯了。憑著多年從醫的感覺,這個度數應該在七十度左右。

酒精有了,還缺少藥棉。李風在市場上已經瞭解,現在中原地區還沒有賣棉花的呢。倒是皇帝的苑囿裡有棉花這種植物生長,不過,是作為觀賞用的。

李風覺得,必須儘早把棉花引種進來,這也涉及到他後續的計劃。有了棉花,製作棉衣,就不用再擔心嚴寒。

他已經跟波斯商人穆貴英探討過了,棉花原產地是天竺。在大隋西邊的高昌國那邊,早就開始種植棉花,還用棉花加工成布匹,名叫“白疊布”,又白又軟。(好像感覺哪裡怪怪的)

高昌國就在後世的吐魯番一帶,李風已經委託穆貴英幫忙採購棉花種子。

穆貴英自然滿口應承,交代說他過幾日就要運送貨物返回波斯。途徑高昌的時候,便會收購棉籽,叫手下給李風捎帶回來。

李風手頭也不寬裕,就叫他在牙刷牙膏的利潤裡面扣除。穆貴英卻連連搖手,表示不必。反倒是又從李風這裡討了幾首四行詩,而且都是波斯原版的,便喜滋滋而去。

看來,不僅僅是隋唐人喜愛詩文,優美的詩歌,全世界通殺啊。

在秋收的這段時間,李風又跑了一次大興城。叫老管家鬆了一口氣的是,這次主要是取貨,沒再花錢。

醫療器械是優先順序別打造的,被李風整理好,專門用了一個木箱裝好。裡面還有常用的藥劑,背上藥箱,李風覺得自己終於有了幾分江湖遊醫的風采。

期間,穆貴英也帶人來了一趟龍泉村,把牙刷和牙粉收走。因為農忙,所以製作的僅有上次的一半左右。

穆貴英這個胖頭胖腦的傢伙,還是有些頭腦的,又提出來要製作不同檔次的牙刷,最高階的,甚至可以用象牙做柄,專門售賣給那些所謂的貴族。

這個提議還是不錯的,不過,像龍泉村這樣的家庭純手工小作坊,卻也弄不來,只能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