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自在(第2/4頁)
章節報錯
讓他們鬥吧!
你死我活之後,才更好下手啊!
“是,兒子明白。”
次日太極殿小朝會,有人奏稟,沁陽,南湖一帶,山匪為患,鄉民不受教化。大災之後,百姓流離失所,朝廷雖賑災,放糧,但是仍有一大部分人,受災,匪情況影響,遠離故土。工部貪墨案雖已結,但漕工鬧事,時有發生,若不予以治理,施壓,只怕會愈演愈烈。
相比之下,一山之隔的南昭之地,卻是一副百姓安居樂業,民生淳樸,生活富足之相。
奏章上寫得明明白白,沁陽,南湖之地,與南昭僅一山之隔,並非千山萬水也!同屬大宋國土,水同源,根同族,為何民風相去甚遠?何以山那邊,便是富庶景象,百姓安居樂業,山這邊,便是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之象?
“臣以為,地方官員的不作為,直接導治了沁陽,南湖的民不聊生之態!他們徇私舞弊,欺上瞞下,實在是有負皇恩。臣跪請聖上,派欽差前往調查整治,以救百姓萬民於水火之中!”
當今天子高坐於寶座之上,雙眸微睜,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這些臣子啊,個個都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
可是他們又有哪個做到這一點了,只會跟寡人玩心眼子。
爭權,奪利,在君王眼皮子底下玩花樣,這些人的膽子,不可謂不大。
但是,他們以為皇上是個傻子不成?
當今天子,可不是老邁無能,偏聽偏信的昏聵君王。朝堂上的事,他自有判斷,更不會讓文臣空口白牙的來分君王手中的權利。
“可!”天子的首肯,在意料之中,但這也只重頭戲拉開序幕的一個訊號而已。
“眾卿以為,何人可勝任這欽差之職?”
一位穿硃紅色官袍的官員,從文官隊伍中走出。
“臣推薦二皇子。二皇子品性良淳,是忠孝仁義之人,由他代天子體察民情,最合適不過!”
體察民情不過是一個說法,在民間看了什麼,聽了什麼,甚至是做了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在二皇子身上的這個名頭,意義非凡。
出列的這位三品大員,那是何相的門生,替二皇子扛旗,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臣等附議。”
“臣附議。”
滿朝皆是贊同之聲。
太子東宮,以及王家陣營,暫時屬於啞火狀態。
太子染指軍權一事,並不實證。
但事情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的態度。
皇上明擺著已經在提防東宮,提防王家了,藉著這個事兒,讓太子卸下手頭的差事,便是有打壓的意思。
連著皇后,都失去了打理六宮的權力。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太子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已經不如往昔。這個時候,貿然提出打壓二皇子的事情,只會讓太子的地位更加危險。
很多時候,看法比證據更重要。
王家人不是傻子,依附在東宮,王家身後的人,更不敢輕舉妄動。
朝議之前,他們已經暗中商議過對策。
欽差的頭銜,於二皇子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朝議,各方角力,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