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未來少女發片(第1/3頁)
章節報錯
華格唱片對外公佈,未來三個月內,旗下一天王,一天後,一一線頂流,將會各自在亞域歌壇與國際歌壇發行專輯,總費用不低於3千5百萬。
至此,五家聯手之下,未來三個月,將會在亞域歌壇發行11張唱片,其中7張為專輯,在國際歌壇發行至少3張唱片,其中1張為專輯。
保守估計,總費用也會在1.3億以上。
比去年整一年,國內歌壇數百名歌手發片的總費用都要高出不少。
說句不好聽的,國內所有唱片公司,現有賬面資金總和,都未必夠這個數。
這是國內流行樂興起以來,華國歌手對國外樂壇發起的最強勁的一次衝擊,也是國內音樂圈,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手筆。
頗有點諸侯割據的古代,出傾國之討伐疆外的意味。
稍有閱歷與見識的專業人士心中都明白,此次五家聯手征戰國外歌壇,無論勝敗,國內音樂圈的格局都將被改寫。
圈內一片躁動!
一線及以下唱片公司屬於吃瓜群眾,卻是最為起勁,上班時間也好,茶餘飯後也罷,公司上下都在熱議相關話題,各種樂觀的,悲觀的,客觀理性的,天馬行空的言論紛飛。
滾雪與匯麗經,高層之間頻繁交流,對於要迅速跟上,還是耐心觀望爭論不休。
而聯手的五家,則是圍繞著專輯的幾乎每一個環節,引發了各種觀點。
不奇怪,當一家公司接了一個影響到公司命運的大專案時肯定會高度重視。
什麼是高度重視?
參與的人數會增多,稽核的環節會增多,高層插手的次數會增多,甚至,原本運作體系的規則,也會被臨時打破。
首當其衝的便是專輯的語種與曲風。
代石唱片,付東陽的專輯,他本人意願是中文歌,還是抒情歌,但慢快結合,音樂總監認為,粵語歌加搖滾風更合適,而第一副總卻覺得,應該雙語,一半中文,一半島國語。
貝卡唱片,趙傳雄的專輯,羅雨生不反對雙語,但兩首主打為中文,音樂總監卻堅持兩首主打為,粵語加小韓或島國語。
華格唱片,爭議更大。
為此,華總還特意開了個討論會。
列席的包括兩名副總,音樂總監,金牌製作人,何靜芸,趙傳雄,柳慧穎,以及李睜。
會上各抒己見,何靜芸的專輯比較一致為英文,而趙傳雄與柳慧穎的專輯,單語種還是雙語種,雙語種當中,是中文搭配小韓語,還是中文搭配島國語,亦或者粵語搭配小韓語與島國語當中的一種,竟是出現了四個不同方案。
當然,都不是拍腦袋的,各有各的道理。
按照過往的經驗,中文專輯在國內六大城市中,京城,魔都,深市三地的影響力要強過粵語專輯,廣市,寶島,港島三地的影響力彼此相當,粵語專輯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力又超過中文專輯。
而從整個亞域來說,小韓語與島國語專輯受眾最廣,除了本國之外,還輻射了包括華國的港島,寶島兩地,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
這樣的情況,與前世地球有著六七分相似。
正因如此,粵語專輯在國內下坡之後,國內歌手在亞域歌壇發片數量明顯減少,尤其是專輯,自然是難有建樹了。
很現實的就是,一線中游以上歌手,總費用百多萬發一張中文專輯,在國內拿一個雙白金,唱片公司可獲利幾百萬,要是亞域發行,總費用一下提升數倍,銷量提升一個白金都難,最後反而會虧本,傻子才幹這種蠢事兒。
而這次有膽挑戰,一來是人多壯膽,而來是有人挑頭,三來是小韓流入侵,島國歌手也將進軍國內,國內樂壇不再是華國歌手的淨土,為形勢所迫。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國內唱片市場擴大了,發片成本也高了,過去雙白金以上絕對算作不錯的成績,如今三白金都不算稀奇,而過去發片總費用百多萬,如今卻是要三四百萬。
前者給了更厚的託底,後者減小了亞域歌壇與國內歌壇發片成本的倍數差距,一揚一抑,價效比顯著提升...
集思廣益是好的,但建議多了也就難以決策了,隨著華總將目光轉向李睜,眾人也是紛紛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