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的部落能夠得到更多的這種武器,那麼毫無疑問,將會成為這一帶最為強大的存在,所以最後在經過調查,知道這些外來人只有五千多戰士的時候,這名大薩滿,便召集了一萬多人馬,前來圍攻宋人的營地。

而現在看來,想要擊敗掌握著這些神奇武器的外來者,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

抬起頭,見到己方士氣明顯低落了下去,這名大薩滿立即下令主動發起全面進攻,既然單打獨鬥不是對手,那就一起壓上去,現在是一萬對五千,優勢在我,也許靠著數量優勢可以把這個硬骨頭給啃下來。

隨著這名大薩滿一聲令下,頓時一萬多殷人戰士便在那些高階武士的率領下衝殺了上去。

這些殷人打仗也基本沒什麼戰術可言,就是一窩蜂衝上去,能夠沖垮敵人就是嬴了,衝不垮的話那就是輸了。

相比之下,打慣了防守戰的宋軍倒是真的稱得上是陣型嚴整,其中那些最為最前方的弩手已經是個個狀態好了弩箭,就等著敵軍進入射程之後便放箭了。

由於弩的彈道平直,所以不適合拋射,只能夠放在大陣最前面,並且不像是稍後方的那些弓箭手一樣,這些弩手的站位很是密集,這是為了儘可能的獲得密集火力,更有力的阻擊衝鋒的敵軍。

為了彌補神臂弩射速過慢的缺點,宋軍也採用了一種類似三段式射擊的方式,將弩手分為了三排,不過和火槍的三段式射擊不同的是,宋軍弩手的三段式射擊卻是弩動人不動。

畢竟那神臂弩作為一種威力強絕的重弩,長短都超過了一米五,拿著這麼一個大傢伙在陣型之中走來走去,很容易打亂隊形,同時也不利於弩手集中火力。

所以最後宋軍在經過不斷的實戰總結之後,便發明出了這種獨特的弩手三段式射擊方法,那就是讓射術最好的弩手們位於最前排,專門管發射,不用浪費力氣和精力去裝填弩矢。

而後兩排的弩手,則專門負責給弩上弦給裝填弩矢,裝填完畢之後便傳遞給前排的射手,讓弩矢可以連綿不絕,對敵軍造成有效壓制。

就像此時,在那些衝鋒的殷人進入了神臂弩三百米的有效射程之後,那些弩手便齊齊端起手中的神臂弩,瞄準了前方的敵人,然後在軍官們的喝令聲中猛的同時扣動扳機,頓時在一陣嗡鳴聲中,一大片弩矢便向著對面的殷人戰士激射而去。

在他們後方,宋軍的弓箭手也是紛紛張弓搭箭,快速的射出了一支支箭矢,對付這些連鎧甲都沒有的野人,他們也不需要用什麼破甲重箭了,只需要用普通的輕箭就可以。這還讓這些弓手頗有些不適應呢!畢竟他們以往面對的敵人,都是有著重甲護身的,他們弓手在戰場上最多就是起到一個騷擾的作用,即便是用破甲重箭,那也得把距離拉近到二三十米的程度才有可能射穿敵軍的重甲。

而現在,隨著箭雨落下,頓時對面的殷人士兵便倒下了一大片。至於那些由神臂弩發射出的弩矢,殺傷力則更加可怕,不少弩矢在射穿一個人身體之後依然餘勢未衰,往往能夠再射穿一兩人的身體。

面對著宋軍那密集的箭雨,那些殷人士兵僅僅衝了一百米左右,便拋下了三千多具屍體,其中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相比於宋軍的強弓勁弩,殷人們的遠端力量幾乎等於沒有,這些傢伙甚至連弩都沒有發明出來,至於弓箭,還是用的那種最為原始的單體弓,弓身又很是短小,這玩意也就能夠用來射射小兔子這類的小動物了,要是用來射那些全員鐵甲的宋軍士兵,那恐怕就算是宋軍士兵站在面前不動讓他們射,也無法射穿其鎧甲。

另外除了這種原始的單體弓之外,殷人的遠端武器還有投石、吹箭、標槍和飛斧之類的,那吹箭、標槍和飛斧之類的就不說了,射程都太近,恐怕不等殷人士兵衝到這些遠端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內,他們就要被宋軍弓弩手給殺光了,畢竟距離越近,宋軍的弓弩手肯定也射得越準啊!

那投石攻擊距離倒是還有著幾十米的樣子,但是其精準度也很成問題,如果不是常年訓練的投石手,投出的石彈可能不但無法擊中敵人,還會誤傷友軍,畢竟這玩意也沒有什麼瞄準裝置,全靠使用者自己的手感。

不過看起來殷人們的那些投石手也沒什麼出手的機會了,因為隨著大量的高階武士陣亡,殷人大軍計程車氣頓時掉入了冰點,那些裝備簡陋的殷人戰士也紛紛開始了潰逃。

趙構對於敵人這麼快就被打崩也很是意外,直到身旁的劉錡開口提醒他,趙構這才醒過神來,下令部隊開始追擊潰軍。

然而這時候宋軍重甲的劣勢也體現出來了,那些身著重甲的步兵們根本就無法追上那些輕裝上陣的殷人戰士。

趙構無奈之下,只能夠派出了手中那僅有兩百多的騎兵參與追擊。

在騎兵出動之後,總算是可以追上那些殷人潰兵了。而由於趙構已經有心在這扶桑大陸重新立足了,所以他也讓手下士兵儘量抓活的,好補充己方的人口。

於是乎,宋軍士兵便紛紛收起了他們鋒利的大刀、大斧,轉而從地上撿起了那些殷人士兵丟棄的木棍,好敲暈那些殷人士兵而不至死。

最後不少殷人士兵或許也都看出了這些外來者沒有要殺死他們的意思,於是已經快跑不動的他們便也紛紛放下武器,主動舉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