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局長給了周雲一段話,讓周雲去找高宗武。周雲抄下了那段話,最後背熟了,就將其燒掉了。

周雲是特務處的副處長,對於在上海的一些外來的人,特別是有名的人,都是很容易瞭解到他們的情況。很快,周雲查到了高陶二人的住址,還有他們的習好。

陶希聖很少出門,整天都是在家中看看書,寫寫字。而高宗武則不同,他喜歡出門。而他去的地方,就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按照後世說法,他是一個股民。

民國時期上海買賣也有價證券的市場。1912年以後﹐國人組織股份有限公司逐漸增多﹐股票流通漸廣﹐於是上海自發地形成了以茶樓為日常聯絡點的股票買賣市場。

1914年﹐上海十二家股份有限公司在九江路設立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以彼此對做方式進行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外國貨幣等買賣。

1919年 2月﹐經該公會會員大會議決將其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0年5月經農商部批准開始營業﹐資本三百萬元﹐經紀人五十五名﹐主要經營政府公債。

開業之初遇到交易所風潮以及內戰的影響﹐幾瀕於危。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以發行債券來彌補財政赤字﹐於是債市交易轉趨活躍。1933年5月﹐受並證券物品交易所之證券部分﹐上海所有債券行市遂告統一。此後交易數額日趨增加﹐特別是公債交易很活躍﹐因之有公債市場之稱。

第二天,周雲便化了裝,來到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他來了後,看到了市場上的掛牌。周雲對小分說:“小分,查一下交易所的股票後期的走勢與結果。”

小分很快就報了出來:“華證的股票,現在是十一元五毛,但在今天的中午十一點半,它將突破到十五元五元。到明天,它將突破到二十二元,後天,它將突破到三十元。”

周雲一聽,來了興趣。自已在上一世,也算一個股民,也曾在股市中殺進殺出。穿越過來後,好象忘記了這事。

要說賺錢,這方面賺錢才是來的快呀。

在華證,買賣很簡單,就是你花錢買進股票,然後賺了錢後,就賣出收回錢。這叫多頭。反之,就叫空頭。

“多頭”、“空頭”,是證券和商品交易中的專門術語。凡預先估計某種商品或證券大有前途,先大量買進,等其價格上漲時丟擲,以獲取差價而謀利,這種買進稱為“做多頭”。

預先賣出某種商品或證券,待其價格跌落後再如數“買回”或“補進”以獲利,這種賣出稱為“做空頭”。

在交易市場中,“多頭”、“空頭”猶如敵手,常常拼得你死我活。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以來,其內部棉紗、棉花、證券等部營業,甚為發達……該所每日所得佣金有三千三百元大洋以上,由是交易所股票價格益高,京津之名流政客,購買者甚多。

就在周雲坐在椅子上,聽起左右的人八卦起來。

聽說有一位歸國退隱之名人,讓其經紀人買進了一萬股華證的股票,從而讓華證的股票俏起。

除了那位歸國名人外,上海市長的一位遠親孫天也殺進了股市。孫天以每股八元的價錢在證券物品交易所將票面為七元五角的本所股陸續收進,等到每股漲到十元時,全部丟擲,著實賺了一票。孫天做多頭輕而易舉地發了一筆小財,使一些熟知內情的人十分眼紅。證券物品交易所的理事之一趙林也緊步孫天后塵,連做兩次多頭,都賺了一筆。此時本所股的價格已經漲到每股一十一元五毛。

周雲聽了一會兒,便感到該出手了。

他來到了交易臺,拿出了五千大洋的本票,開了一個戶。這裡開戶很簡單,不用身份證明,周雲報了一個名字,就開好了戶,然後,便拿到了一張單據,上面寫著,華證股票四百五十股。

每股十一元五角,四百五十股,就是五千一百七十五塊大洋。周雲的那張本票不夠,又付了一百七十五塊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