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知曉(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是斬首!黃山已經入不去,我們怎麼斬首?遷首的計劃就是將一個人從重慶送出去,讓他去往上海,建立一箇中國的新政府。”二條解釋道。
周雲的腦中轟然響了。
歷史還是沒有變化!那個人還是要逃離重慶!他還是要走向大漢奸的墳墓!
這個人就是汪精衛!
在二十一世紀,周雲看過歷史,很清楚這段歷史。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汪精衛起先不敢公開宣傳投降論調。他在7月29日的《最後關頭》演講中裝出腔調,談得很豪壯。其實,他的內心是很畏怯的,在私下裡卻暗示抗戰必敗。他說抗戰是“跳火坑”,潛臺詞是“救國已無希望,只好跳火坑”而已。
在恐日心理的左右下,汪精衛千方百計尋找“和”的機會。
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透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
周佛海策劃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方今井武夫、犬養健訂下“重光堂協約”,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認可汪精衛領導和平運動”的密約向汪精衛、陳璧君表功時,汪便如獲至寶,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而亡,不如求和苟存。從此,他向媚敵賣國的深淵滑下去了。
汪精衛周圍最重要的言和人物就是陳璧君。
陳璧君不滿意汪久居蔣介石之下受蔣的悶氣,對汪“反蔣奪權”之慾推波助瀾,極力鼓動之,欲另開生面,獨立經營,卻昧於大義。陳為了取媚於日本,甚至認為“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為了讓汪獨立掌權,恬不知恥地表示放棄東北領土主權。
1938年10月梅思平攜密件回重慶呈汪。汪在家為梅設筵,當送梅出客廳時陳璧君催促汪下定投敵的決心,說:“梅先生明天要走,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衛連聲說:“決定了,決定了!”
1938年12月梅思平把日方希望汪脫離重慶另組政府的條件帶到重慶,投降派分子在汪公館連日“會商多次,不能達到最後的決定,陳璧君乃堅決主張就走”。
周雲可以確定,所謂的遷首計劃,就是日本人準備將汪精衛從重慶弄出去,安全送到上海的計劃。
想不到,自已竟然成了這個計劃的一員。
當天晚上,周雲去了小竹林,見到了譚維先。
“你回去告訴局長,日本人的這次計劃,就是想將汪精衛從重慶撈出去,在上海組建漢奸政府。”
譚維先不相信:“不可能吧!”
“計劃叫做遷首計劃!遷是遷移的遷,首是首領的首。我保證計劃的可靠性!”
譚維先問:“他們怎麼行動?”
“我不清楚!根據東亞局的命令,這一切都是二條山基負責。我帶的人只是負責每一次的行動。”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