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爭的頭破血流,削尖腦袋謀求職位的時候,周雲卻在邊上觀風景。他沒有參加其中。

周雲是今年軍校剛畢業,畢業後便來到了軍事情報處。軍校畢業後,他便是少尉軍銜,來到了軍事情報處,就是少尉隊長。

軍事情報處的處長是上校軍銜,副處長是中校軍銜,下面的科長是少校軍銜,組長是上尉軍銜,隊長是中尉軍銜。副隊長是少尉軍銜。

周雲一畢業,就授了少尉軍銜,來到軍事情報處,應該是副隊長級別的。但是,處長給了他隊長職位。於是,他的職位軍銜是中尉。其實他的敘任軍銜是少尉。

中華民國在1935年後實行的軍銜制度規定軍官的軍銜分為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類,職務軍銜是隨軍官所任職務所定之軍銜,解除該職務後其職務軍銜隨之滅失;正式軍銜通常表述為敘任軍銜。

敘任軍銜,又稱為正式軍銜,是中華民國軍銜制度中,軍官軍銜區別於職務軍銜的正式軍銜,因為要由中華民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軍官的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所授予的軍銜,非特殊情況被褫奪外,均不隨職務變更而變更,因此稱為敘任軍銜。

例如:一個軍銜為敘任上校的軍官被任命為陸軍某師師長,因為軍銜制度規定師長的職務軍銜為少將,這個軍官的職務軍銜即為少將,但其敘任軍銜仍然為上校──不因其所任職務而變更。只有在後來經過軍委會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敘任少將軍銜後,該軍官的敘任軍銜才能升為少將,如若沒有敘任少將,該軍官因故被解除師長職務,其職務軍銜少將隨即滅失,該軍官的軍銜還是上校。

按照規定,敘任軍銜的提升有嚴格的要求。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將四年,少將升中將三年,中將升上將用選升。

所以,周雲知道,自己的任職軍銜升不了,敘任軍銜更難升。當隊長才幾個月,不可能去爭當組長。也就不去爭職了。

雖說周雲不去爭官,但是,幸運還是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升組長是不可能的,職務沒升,但是,周雲的敘任軍銜卻意外的升了一級。

處長說,這是對周雲差一點死在紅黨的手上的獎勵。

少尉升中尉!

周雲只用半年的時間,便走過了別人需要一年半才走完的路程。比同學們快了一步。

不僅周雲升了軍銜,其手下也沾了光。

這一次行動科大調整,撤了不少人,也升了不少的人。

藉著這次機會,周雲將原來的兩個副隊長給擠了出去。那兩個傢伙,與周雲不同心,留著只會壞事。所以,周雲單獨向處長申請,調走了他們,去其他的小隊當隊副。

周雲則是將自己人給提了起來。王勇,被轉為軍官,授予少尉軍銜,擔任副隊長。

另外的一個副隊長,也沒有落到別人的手上。救周雲的方言,被提為副隊長,授予少尉軍銜。

方言與王勇的提升,都沒人說閒話。平時在三隊,周雲做什麼事,都繞開了原來的副隊長,直接將命令下達給王勇與方言。再說,方言為了救周雲,差一點死了,拿到副隊長,他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