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路遇不平之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們先將花開富貴書交給諸葛元昭過目,然後到時你們只管將花開富貴書拿走就是了。”李固說道。
“這個?”孔延聽到李固的話,卻有些躊躇。
“反正你們搶也搶不走,這樣對你們已經算是天大的好事了。”上官鳳汐說道。
聽到上官鳳汐的話,讓孔延卻也是很鬱悶。他們的確是打不過李固,不可能從他們的手中將花開富貴書搶走。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李固如果將花開富貴書交給諸葛元昭看過之後,猜透了其中的秘密,那麼李固還會不會將花開富貴書交給他們回去交差就是個未知之數了。
江湖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諸葛世家對於九宮八卦、奇門遁甲的精通程度天下罕有,沒有諸葛世家發現不了的機關,沒有諸葛世家解析不了的秘密。
當今諸葛世家最天縱英才的便是諸葛元昭,在他五歲的時候,便製造出了一個暗弩機關,可在五十米至外地突發暗箭,令人防不勝防。
如果諸葛元昭解透了花開富貴書中的秘密,李固、段思平會真的將花開富貴書還給他們回去交差嗎?就算他們肯,諸葛元昭肯嗎?據他所知,諸葛元昭十分喜歡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李固看到孔延的神態,便知曉了他的心內想法。
“孔兄,如果諸葛元昭真的解不開花開富貴書的秘密,我們拿在手中也沒有什麼用,你們只管拿回去交差就行;如果諸葛元昭解開了其中的秘密,那這張花開富貴書對我們來說更加沒什麼用了,你們也只管拿回去交給楚昭王即可。”李固說道。
“可是如果諸葛元昭既不說解不開,也不說解得開呢?”閻良突然說道。
“李少俠,如果諸葛元昭解個十年八年,我們也要等這麼久嗎?”孔延問道。
“你們以為諸葛元昭都是像你們一樣的酒囊飯袋?”上官鳳汐鄙夷的說道。
袁天闕曾經說諸葛元昭是江湖上最聰明的人,甚至有人說諸葛元昭是諸葛世家百年來的第一人。
“既然這樣,我便約定一個時間了,如果十天之內,不管諸葛元昭能否發現花開富貴書中的秘密,我們都將其奉還如何?”李固說道。
“這個?”孔延有些遲疑的說道。李固的話對他們來說自然很合適,但他還是有些擔心,萬一李固最後反悔了,以他們的武功,根本不可能是李固的對手。
“如果孔兄不放心的話,可以跟我一起去成都諸葛世家。”李固跟孔延建議道。
其實李固此舉也有他的用意。雖然在這一路上,血雨樓只是派出了四象殺手來搶劫花開富貴書,但李固卻覺得血雨樓必然還會有新的舉動,畢竟花開富貴書對他們的價值,比對李固、段思平的價值更大。
李固已經看過了花開富貴書,在他看來,這也不過是一副簡單的牡丹圖而已,上面除了四朵嬌豔欲滴的牡丹之外,就是一首無名押詩:“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這裡借用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詠牡丹)
他根本看不出其中有什麼玄虛,當然這麼多年也沒有人能夠看透其中的玄虛。也許只有諸葛元昭這樣的天縱奇才能夠發現這其中的秘密,李固心想道。
諸葛元昭很喜歡擺弄一些奇奇奇怪的東西。諸葛元昭十歲的時候曾經制作了一個暗器機關,並將他送給了李固,使得李固也萌發了製作暗器機關的興趣。後來李固便纏著機關妙手墨大師學做暗器,並製作了一個鐲子,送給了上官鳳汐,此刻正戴在她的手腕上。
孔延等人的武功雖然不比李固,但是也算是江湖上數一數二的高手了。如今血雨樓突然消失了蹤影,對李固來說不一定死好事。正如段思平所說,在暗處總比在明處方便的多。
從關中到建安,大約有一千多里路,即便是最快的千里馬也要花費兩三天的時間,況且這一程山路險阻,行走的速度更慢。當然最關鍵的是他們並沒有馬匹,一行只靠自己的腳力前行,因此最少也要花費十天的路程。
十天的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足以發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
李固對血雨樓並不熟悉,但卻知道他們絕不會輕易放棄花開富貴書。另一方面,蝕日九劍的劍譜還在李固的手中,他們也不會輕易放過。
李固不知道血雨樓會有什麼樣的舉動,但卻知道他們必然會有所行動。他叫孔延跟隨他們一同前往建安,當然是想將他們當成幫手,以應對來自血雨樓的襲擾。
雖然他們的武功對李固來說,可有可無,但是對比丁真和柳澤兩個人,便高出了不止一個檔次。加上萬窟山七俠之後,他們的行伍便壯大了一些,加上他們的裝扮奇特,凶神惡煞,對江湖上的小賊小盜也能起一些震懾作用,這樣便能夠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可是天往往不會遂人願。
......
李固此時看著從山林中竄出的這十幾個人,不禁有些好笑。
他們的衣服十分的破爛,手中的刀甚至還有些頓口。這些人的面色看起來很不好,面色蠟黃,像是很久沒有吃過飽飯的模樣,骨瘦如柴,彷彿被風一吹就能被吹走一樣。
上官鳳汐看到這些人突然衝出來搶劫,忍不住笑道:“小李子,你看他們像個乞丐的模樣,竟然出來搶劫。”
李固卻只是搖了搖頭,從懷中掏出一些銀票,然後向著這群人中看起來像是領頭的人說道:“這些銀票,你們拿去買些米,置辦些衣裳。當強盜也要有強盜的模樣。”
那個領頭的人看了一眼李固,又看了一眼他手中的銀票,隨後像旁邊的人對看了一眼,然後說道:“我們不要你們的銀票。”
“那你們想要什麼?”李固有點奇怪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