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零二 低空滾轉進攻(第1/2頁)
章節報錯
P51野馬離地起飛,張慕飛拉桿推節流閥,以最大迎角向空中爬升,將野馬的王者氣質完全展示在觀眾面前。
在張慕飛的掌控下,不管從任何角度看,無論在地面還是空中,這架P51野馬都渾身散發著空氣動力學的美感與殺戮機器的致命氣息,紅黃相間的機鼻下,兩個炮口閃泛著紫色寒光,殺氣凜冽。
“哦……”
地面上的美國飛行員立刻鼓掌讚美,中國飛行員的起飛技術紮實,讓他們眼前一亮。
經歷戰火考驗的飛行員與和平環境中的飛行員的氣質果然有天壤之別,張慕飛的駕駛技術沒有丁點花哨,在簡潔實用中展現出成熟氣息,而處於和平環境裡的美國飛行員更喜歡用花哨動作展現自己。
這就是八角籠裡的實戰與套路比賽的區別之處。
西澤廣義死魚般的眼神微縮,在日本三名飛行員中就他的實力最強,所以當張慕飛起飛後,他立刻知道其實力恐怖,不在號稱驅逐機之王的中薗盛孝之下,但他並沒有說破,以免打擊中薗盛孝的信心。
在地面上起飛時就展現出野馬的離地角度較大,所以它被稱為可以對敵實施“零高度攻擊”的戰鬥機,它目前的效能以低空打擊能力稱著。
相比P40戰斧,這款野馬戰鬥機更適合對敵軍地面部隊發起打,它的腹部配備有F—6A照相機,也可以作為戰術偵察機使用。
野馬的座艙非常舒適,飛行員有半躺式座椅,這對於在做高過載機動條件下的飛行而言非常有利,它的飛行儀表的佈置相當合理、新穎,更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這個獨具匠心的Kommandgerat(控制盒),這個部件堪稱是野馬的神經中樞,控制盒可以控制油氣混合比,螺旋槳的槳距離,增壓機的工作情況與發動機的運轉速度,這一切都是自動控制的,能把飛行員從繁瑣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專注于飛行任務。
戰機爬升至1200米高度,張慕飛壓桿蹬舵,野馬飛出一個輕巧的側翻滾後機頭指向目標後進入小角度俯衝,他右手撥動操縱桿上的武器轉換開關,只留下兩挺0.5英寸口徑的勃朗寧機槍。
張慕飛左手撥動節流閥上的控制棘輪,把K—14型100毫米可修正反射瞄準具轉換成自動估算目標的距離與偏角,以方便在低空、低速攻擊時,取得絕佳的射擊機會。
野馬戰鬥機使用K—14型100毫米可修正反射瞄準鏡,取代了之前不適應於大偏角射擊的70毫米光學反射瞄準器,這一改變,大幅降低了偏角射擊和測距的難度,適用於低空狗鬥和超低空打擊。
它安裝在儀表上方正對飛行員視線的傾斜玻璃板上,當瞄準具工作的時候,黃色準心便會投射到析光鏡的正中間,準星周圍環繞著6至8個菱形光點,當飛行員撥動節流閥上的控制棘輪時,菱形光點圍成的光圈便會隨之自動放大或縮小,直到剛剛好罩住目標,一擊必殺。
這架野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在飛行時其舒適輕柔的副翼響應以及高空出色的滾轉率,飛機從發動到加速至每小時460公里時,副翼的杆力都能保持的非常好。
經過幾天的飛行研究,周至寒和張慕飛發現野馬在低速滾轉時的杆力稍大,而且杆力會有略微向前的粘滯感,讓滾轉的距離增大,對攻擊的準確度影響極大,所以美國野馬飛行員基本上放棄了難度大的低速滾轉射擊。
對於野馬的這個缺陷,周至寒曾經請教過迪克.貝斯特,貝斯特給出的解釋是攤開雙手——這是連設計師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但周至寒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那就是當野馬在滾轉中杆力稍大,杆位出現略微向前的黏滯感時,輕微拉桿後瞬間回杆至原位就可以立刻解決,並且讓副翼在低速狀態下的滾轉表現也非常安定且響應有效。
當然,這個輕微拉桿後瞬間回杆說著容易做著難,其中的技巧需要反覆練習、琢磨才能領悟,絕非一時一夕之功能懂。
周至寒這一個微拉即回的神來之筆,直接將野馬目前最大的技術難點迎刃而解。
世上很多難題,往往與迎刃而解之間只隔著一層紙,破解者需要掌握的則是力度。
打靶戰機還是配備500發子彈,和剛才空中打靶不同,這次低空地面打靶既要展現出攻擊精確度,也注重飛行技巧,增加觀賞度,但它的危險性一點不比空中打靶低,想要打的準,用時短,戰機必須超低空快速飛行,這就有栽入海里的危險。
在海水裡飄蕩十個黃色標靶,每個標靶都是由多個空油桶做成,有的形狀類似於坦克、裝甲車,有的類似於戰車、火炮、機槍陣地,桶內裝有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的少量汽油,被擊中後會起火冒煙,增加觀賞性,被擊中的空桶上會留下彈孔,方便配合機載照相機驗證靶數。
收節流閥,張慕飛從空中小角度俯衝而下,首先對最邊上的一個目標發起進攻,赤紅色的曳光彈從機鼻下的槍口裡閃爍噴湧,擊中350米前下方由油桶做成的模型,火苗立刻竄出,在藍色的海面上非常顯眼。
一擊命中,張慕飛壓桿,野馬在低空做了一個平面360度翻滾,就到了幾百米外另一個目標的上方,微壓桿,開火擊中後拉桿,節流閥前推,拉伸跳躍增高至600米高度,戰機就像一隻大鷹以翻滾代替轉彎掠到另一個標靶的上方,推杆,小角度俯衝,開火擊中後又是一個拉昇跳躍後壓桿蹬舵,滾轉到另一個標靶的斜上方,再次微推杆,開火,射中,拉昇跳躍,標靶裡火焰升起……
如此反覆,張慕飛把有限的幾個動作做到極致,觀賞性極高,基地上掌聲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