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劍和遊保國、苗姍回到南洋賓館,繼續研究積案。

嶽劍道:“經梳理發現,去年12月28日,梅州江堤東路10號一個工地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該工地民工謝濤(男,41歲,三川省人被人用鈍器擊昏後,用透明膠帶勒住脖子窒息而死。

同宿舍外號“好人”(姓名不詳的工友案發後逃逸。”

“經專案組調查,“好人”在工地該工作了4個月,平常為人低調,對自已的個人資料一直守口如瓶。”

詢問刑警大隊長陳衛,回覆道:“我懷疑‘好人'可能是負案在身的逃犯,但因為一直沒有犯罪嫌疑人的任何資訊,所以案發半年後偵破工作依然毫無進展。”

“叮!宿主有一項主線任務,破獲一起半年前的故意殺人懸案,完成任務獎勵500正義幣,獎勵相應的技能道具。”

“此人經過梅州局刑警隊偵查,已掌握基本相貌特徵,與伍美景接近,我懷疑此人與伍美景有所關聯,是否是同胞或就是一個人呢?我打算為犯罪嫌疑人進行畫像。”

遊保國點頭道:“我同意,種種跡象表明,梅州這起積案有併案可能。”

苗姍道:“我也同意,要掌握關鍵證據,在模擬畫像排查上突破。嶽劍,這是你的拿手好戲,看你的了!”

嶽劍笑道:“那好,我馬上著手模擬畫像,另外,讓楊陽排查一下伍美景去年十二月前後的活動軌跡。”

因急於破案,專案組在畫像前幾天,己陸續找來工地的管工和工友,對在逃人員資訊庫內符合該年齡段的潭水籍犯罪嫌疑人進行逐個辨認,希望從中找到有關線索。

雷火小組秦兵無奈地道:“畫像時間離發案時間已有半年,目擊者對犯罪嫌疑人的記憶逐漸淡化,形成一種沒有細節的概念化影像。”

嶽劍點頭,道:“是的。一方面,極易造成倒攝抑制,後來看到的影像對前面看到的影像產生干擾,影響目擊者對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記憶;另一方面,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觀看大量枯燥的螢幕圖片,容易使目擊者心情急躁,不利於畫像。”

秦兵點頭,表示認可,說:“你有什麼想法?”

嶽劍道:“我要向專案組提建議,在畫像期間,停止讓目擊者繼續辨認資訊庫內的照片,讓他們充分休息,以便他們在畫像時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嶽劍和秦兵找到工地管工和經常與犯罪嫌疑人聊天的工友,深入詢問。

一名工友目擊者說:“犯罪嫌疑人年齡較大,估計有40多歲。”

一名目擊者講:“犯罪嫌疑人只有30歲左右。”

一名目擊者說:“犯罪嫌疑人走路姿勢鬆垮,身材瘦弱。”

一名目擊者說:“犯罪嫌疑人走路姿態挺拔,身材結實。”

男性目擊者普遍認為,犯罪嫌疑人長相一般。

而大多女性目擊者認為,犯罪嫌疑人長相不錯。

嶽劍啟用洞察術,認為需要考慮室外建築工人長期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中,面板和相貌容易顯老。

而犯罪嫌疑人長相好看與否取決於男性和女性的審美標準差異,不必拘泥這方面的區別。

對於差異較大的方面採取求同存異,以抓輪廓和主要特徵為主,淡化細節,對極個別差異在衡量後予以捨棄。

“犯罪嫌疑人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