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碾壓全場震撼兩學校,唯一贏家王冠熙!(求月票)(第2/5頁)
章節報錯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大牛貸款公司短短几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公司的董事長,大牛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大牛找到美國經濟界的帶頭大哥,華爾街的投行。
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主兒(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
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經濟資料模型,一番鼓搗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
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
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裡面騙吃騙喝的主兒,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風險沒?
用腳都看得到!
可是有利潤啊!
那還猶豫什麼,接手搞吧!
於是經濟學家、大學教授以資料模型、老三樣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
說穿了就是債券,透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
於是投行把它分成高階和普通cdo兩個部分,發生債務危機時,高階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
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
憑投行三寸不爛“金”舌,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行找到了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
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小意思!
於是憑藉著老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苯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對沖基金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
這樣一來就如同大牛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大牛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個銀行,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行卻不太高興了!
當初是覺得普通cdo風險太高,才扔給對沖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淨值一個勁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
於是投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這就好像“老黑”家裡有餿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把,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
“老黑”這下可蒙了,難道餿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
現在拿著搶手的cdo還能老實?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然後繼續追著投行買普通cdo。
嘿,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cdo都歸我們的!!!
投行心裡那個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
那我投保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金,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麼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幹了!
對沖基金想,不錯啊,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幹了!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cds也賣火了!
但是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
我們假設cds已經為我們帶來了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三毛”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
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