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建軍看來,耿建所問的這些內容,在員工檔案和年終述職報告中都有,可能是在車上不能太冷場,耿建沒話找話的就跟他閒聊上了。

其實,蕭建軍有所不知,耿建跟他忽然的熱絡起來,那是有他自己的窘逼和企圖。

耿建哲學專業畢業,分配到醫學院基礎教研室工作,除了教書,還兼做學生政治輔導員。

耿建出身當地官僚家庭,他的父親現任A省南關州農委主任,母親是農行南關州支行長。

按耿父母的規劃考慮,耿建將來就是從政。

可他後期不甘寂寞,偏偏跟著程有福一夥下海了,把家裡的錢搜刮起來還投資入股,這把州農委主任的耿父,氣得夠嗆。

所以,耿建也算是破釜沉舟,他的人生之路已沒有回頭路可言。

耿建與其它四位合夥人相比,他是唯一不是學醫藥專業的非專業人員,這是他的短板。

除了程有福,其他三個人,一個分管藥品技術和新品申報;一個分管藥品生產和質量;一個分管藥品裝置、臨床試驗、GMP車間改造及認正工作。

股份公司的財務,當然是大股東程有福分管,現只有營銷和公司人力資源,行政沒有副總分管。

他原在醫學院搞政工,學哲學時也學過管理學,管理心理學等選修課程。應該說,讓他來管理人力資源,行政後勤部門還是很合適的。

但時下的國內製藥企業,是重市場、重藥品生產而輕視行政後勤管理的單位,也沒有什麼人力資源概念,只有人事部。

G公司的人事部,就是二個人,一個負責招聘,另一個負責檔案,實際就是人事檔案室,跟公司辦公室合併辦公,由辦公室主任兼任人事部經理。

所以,在許多人看來,G公司有一個辦公室主任管理內務即可。

而營銷則是重重之重,程有福能力再強,也沒有三頭六臂,他董事長兼總裁已經屬於雙肩挑了,不可能再去分管營銷,名義上還是要有一個副總分管。

於是乎,耿建名正言順的出任營銷副總。

耿建分管營銷工作之後,發現這個藥品營銷與其它商品銷售有許多不同之處。

這個粗放式大包制度,有許多弊端,整個醫藥市場資源都被市場部經理、片區主管們所掌握。他們不願意、也不會把這些資源“秘密”填在表上交給公司。

報上來的資料訊息都不完全,不是缺少聯絡電話,就是沒有學歷、家庭和職務職稱等內容。

甚至說,有許多姓名和內容都是假的。

藥品是透過什麼途徑進入這家醫院上架銷售,是院長還是主任幫的忙?

哪些門診醫生是開公司處方藥的主力?

藥品是透過哪家醫藥公司主派送?

這些資料檔案,在公司營銷部門的檔案櫃裡,要不就是沒有、或不全,如果是全的,那肯定是假的。

實際,這些寶貴資料,都在大醫藥代表或主管手上,這是他們的私產。

所以,許多醫院的醫生對藥品品種的認知,只認識醫藥代表而不認生產廠家,只認人而不認品牌。

“這是XXX他的品種…”

這種嚴重有悖於營銷理論的奇葩現象,讓人啼笑皆非,但在國內醫藥市場中卻普遍存在。

這就是藥品銷售中“坑爹”的怪圈:鐵打的醫藥代表,流水的藥品品種。

許多市場做得優秀的醫藥代表,成了國內許多中小藥企眼中的救世主,香餑餑,趨之若鶩。

這些藥企不組建自己的營銷隊伍,採用代理招商方式,將自己的藥品透過某位醫藥代表,從而推向市場。

那像耿建這個營銷副總平時管什麼呢?大多情況下,就是充當公司的總管家,協調服務好這些個“封疆大吏”。

說白了,盡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