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父皇於咸陽城內,擇一地建一閣樓,閣樓中供奉自孝公起,於我大秦有大功之人。”

“為其立像立畫,以秦皇紙載書,記錄其生平往事,以供後人瞻仰。”

“以示我大秦,從不忘有功之人。”

“但凡我大秦一日不滅,入閣之人香火不絕。”

嬴慎的這個提議,在王離看來,不單單自己拒絕不了,朝堂上的諸位大臣也無法拒絕這樣一個流芳百世的機會。

現代人可能跟難想象到,華夏的祖先們有多在意身後名。

名聲這玩意不僅對本人有好處。

在古代,對子孫後代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

孔家為何能流傳到後世還有不知多少倍的玄孫。

就是因為其祖上出了個孔子。

況且,如今嬴慎的提議,不單單只是很好的滿足了朝堂上,眾多自認為可以入閣的朝臣。

更重要的是,讓死去的為大秦做過貢獻的人也有入閣的機會。

可以想象,未來他們的後人,遺留的人脈等對於提議的嬴慎會有怎樣的看法。

嬴慎不相信,這世界上,諸如白老之類的人,只有白老一個。

即使真的如此,這件事對於嬴慎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至少傳閱過的大臣們都給自己投來友好的目光。

這就很值得了。

……

很快王離將嬴慎的文書傳遞給下一位大臣檢視。

王離看著嬴慎,神色不明。

要不是知道,自己跟這位公子慎毫無交集,王離差點都懷疑。

嬴慎這個提議,是不是在跟王家示好了。

雖說大秦文臣武將輩出,但在現在,真正能延綿數代,代代為大秦立下功勞足以入閣的,只有王家。

這可是連蒙家都比不過,哪怕算上蒙恬之父——蒙武。

所以,嬴慎的提議,王離雖然暫時不知其中深意。

但沒辦法拒絕,也不敢拒絕。

自家老子,大秦通武侯王賁雖然已經不理世事許久。

但這種涉及王翦身後名的事,王家之人當仁不讓。

誰敢在此事上為難嬴慎,就是跟所有可能入閣的人以及他背後的家族為敵。

心思縝密的王離自然不會做這種蠢事。

可王離想的很好,但架不住豬隊友的背刺。

王離身後的一名軍方將領,看到嬴慎文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