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兩個國家之間是沒有什麼仇恨的。

促成雙方結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兩個國家既相鄰,又都想要變得強大。

在農業時代,由於生產力的不足,想要變得更加強大就只能佔據更多的生產資料,而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無疑就是人和土地。

說人話就是,只要想要變得強大,那麼就必須要擴張。

大明想要擴張,滿清也想要擴張,雙方又是鄰居,這就帶來了巨大的矛盾。

而且這種矛盾,跟之前的蒙古又不同。

大明和蒙古之間的矛盾,屬於農耕和遊牧民族的矛盾,雙方之間是很難轉化的。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治了幾十年中原,所做的無非就是把中原大片的良田畫作牧場,這無疑是很可笑的。

而大明雖然也有藍玉大破蒙古於捕魚兒海(中蒙邊界貝爾湖)的大捷,可同樣也無法在草原上長久立足。

缺乏向對方生活方式轉化的能力,這就註定了大明和蒙古之間的鬥爭是長期的。

滿清屬於從長白山之中走出來的漁獵民族,他們本身就很適應定居的方式,能夠很輕易的從漁獵轉成農耕。

而大明就更不用說,滿清所佔據的遼東原本就是大明的土地,上面原本就生活著大量大明的農民。

這就註定了滿清和大明之間是不可能和平共存的,這兩個國家就好像是生活在同一片山林之中的兩隻老虎,相互撕咬到最後一刻。

一山不容二虎。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滿清雖然體量遠不如大明,但是在軍事方面卻對大明取得了足夠輝煌的勝利。

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戰役的次數很多,但幾乎每一次都以滿清的勝利而告終。

這一切深深的刻在了崇禎為首的大明君臣記憶之中,並讓他們對滿清產生了足夠的陰影。

但即便如此,崇禎依然堅定的推動了這一次的伐清之戰。

無他,只因為這一次的主將是朱慈烺。

滿清對大明的戰績非常輝煌,但那是在朱慈烺出現之前。

自從朱慈烺正式執掌兵權後,滿清數次和大明交戰,從未獲勝。

反而是大明越戰越勇,不但成功平定了李自成和張獻忠,更在關外擊潰了多爾袞所部。

有這種戰績在手,崇禎又憑什麼不對朱慈烺寄予厚望呢?

冬天過去,新一年的春天來了。

整座北京城中,無數大明民眾注視著朱慈烺大軍浩浩蕩蕩的北上,心中同樣也是火熱。

“太子殿下又出兵了,這一次應該是去打建奴!”

“早就應該好好的教訓一番建奴了。”

“能贏嗎?”

“你這說的是什麼話,真以為太子殿下是以前那些沒用的將軍嗎?我告訴你吧,這一次,建奴死定了!”

“就是就是,老漢這一次可是把三個兒子都送去參軍了,就等著他們拿著建奴的腦袋回來,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