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出撤軍的命令時,濟爾哈朗感覺心都在滴血。

滿清的人力可不像大明這麼充足,現在的滿清控制區域是遼東和內蒙,看起來疆域似乎相當廣大,但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實際上人口非常的有限。

這就導致大明可以在和滿清的戰爭之中承受一次次的失敗,但滿清的任何一次失敗都堪稱傷筋動骨。

在數量如此巨大的傷亡面前,繼續打下去已經不可能了。

濟爾哈朗雖然是輔政王,但他並不是真正的皇帝,他所能夠控制的其實也就他麾下的鑲藍旗而已,在其他八旗的統兵將領明確提出撤退的情況下,出於維護政治盟友利益的打算,濟爾哈朗也很難違逆眾人的意願。

別忘了,盛京城那邊還有一個多爾袞虎視眈眈呢!

聽到濟爾哈朗的命令之後,眾多滿清的將領們都是不約而同的鬆了一口氣。

尖銳的鳴金聲開始響起,無數的清軍將士們猶如潮水一般後退,撤回大營之中。

濟爾哈朗表情頹喪的癱坐在椅子上,再無前幾日那般揮斥方遒的風采。

眾將在濟爾哈朗的身邊,氣氛也慢慢變化,變得悲傷而凝重。

悲傷自不必說,是對於那些英勇戰死在此地的滿洲勇士,蒙古朋友和漢人僕從。

至於氣氛的凝重,則是主要針對事後。

滿清在戰場上已經好幾年沒有被大明擊敗了,至於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更是極其罕見的事情。

可以預想的是,此戰過後,滿清的內部必然會因此而產生一些變動,作為滿清的高層,在場的這些軍事貴族現在就要開始思考,接下來的政壇之變中究竟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突然,濟爾哈朗開口了:“對面領兵的人是誰?”

短暫的沉默過後,有人回答:“是明國薊遼總督吳三桂。”

濟爾哈朗冷笑一聲,道:“吳三桂俺是知道的,他不可能有這個本事。”

又有人道:“看起來似乎明國的主力援軍到了,那應該就是襄城伯李國楨。”

濟爾哈朗沉默半晌,道:“李國楨此人籍籍無名,當真能有這個本事?”

過了一會,又有人道:“若都不是這兩人,莫非是李國楨的監軍,那位大明太子朱慈烺?”

馬上就有人道:“可是那太子才十五歲!”

濟爾哈朗沉默了更長時間,道:“應該就是這位太子了。俺一直以為,什麼所謂的守住北京城,擊敗李自成都是明國吹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提振士氣。但是此戰打下來……嘿嘿,兵分兩路,突然襲擊,藏匿紅夷大炮到關鍵時刻才使用,這位明國太子雖然年輕,但是用兵老辣,不在太祖、太宗之下啊!”

濟爾哈朗的話說完,在場的所有滿清將領頓時震驚。

太祖太宗,說的當然不可能是大明的,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黃臺吉!

這兩位可都是公認的戰爭奇才,努爾哈赤不必多說,十三副甲冑起兵,從無到有建立後金,薩爾滸之戰以少勝多更是被人津津樂道。黃臺吉同樣也不遑多讓,在位十幾年間降服漠南蒙古,松錦大戰大破明軍,南下包圍京師攻破濟南,完全取得了對大明的戰略主動。

努爾哈赤和黃臺吉,不知道被多少滿清將領視為戰神和心中偶像,心心念念想要效仿追隨。

如今,濟爾哈朗身為努爾哈赤養子,黃臺吉最鐵桿和忠心的支持者,居然說明國太子朱慈烺用兵不在這兩人之下,對在場的滿清將領心中造成的巨大震動可想而知。

但是,礙於濟爾哈朗的身份,在場沒有人敢反駁他,只是在心中默默的記住了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