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看著吳三桂,心中也是好笑。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當不知道一個人的心中是怎麼想的,怎麼應付這個人就是比較費腦筋的問題。

但朱慈烺不同,他早就已經透過系統傳輸的資料以及自己原有的歷史知識,知道吳三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人的想法是肯定會透過行動表露出來的,當吳三桂的整個人生行動軌跡都已經被朱慈烺瞭如指掌的時候,朱慈烺想要察覺吳三桂的想法就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

朱慈烺淡然說道:“吳尚書,你難道忘了之前讓你寫的那封信嗎?本宮就這麼告訴你吧,只要那封信能夠送到豪格的手裡,就算是我們不在山海關放一兵一卒,建奴也會因為忙於內亂的緣故,根本不可能發兵的。”

豪格手裡的那封信,是由東廠的使者秘密送到的,並不是被豪格派人攔截的。

但是,這封信也確確實實就是出自於吳三桂親筆。

這也是吳三桂能夠獲得自由的條件之一,配合朱慈烺進行一次離間活動。

吳三桂聞言,眉頭明顯跳動了一下,但很快又變得鎮定。

吳三桂也不傻,在開口之前,當然也考慮過這件事情。

吳三桂平靜說道:“殿下的這個離間計,未免也太過直接。無論是建奴還是大明,所有人都知道豪格和多爾袞因為競爭皇位是不死不休的關係,這樣的情況下豪格拿出信來,那些建奴的大臣也不會相信的。

更何況,多爾袞在建奴之中如今可是勢力最強的,還有建奴太后大玉兒的支援。而豪格甚至都不是親王,僅僅是一個普通貝勒而已,他又拿什麼來和多爾袞競爭呢?”

吳三桂的分析其實很簡單,他就是覺得這個離間計不可能成功。

透過舅舅祖大壽的關係,吳三桂其實是知道,多爾袞一直以來都極力主張南下的。

既然離間計不可能成功,那麼以多爾袞勢力之強,推動滿清南下就是一個非常大機率的事情。

滿清南下,山海關就必須要守,而且要派足夠的兵馬去守,這就是吳三桂的整個邏輯,至少在他自己看來是相當嚴密的。

聽完吳三桂的話之後,一旁的崇禎也開始有些動搖。

從一開始,崇禎其實就不太看好朱慈烺的這個離間計。

就如吳三桂所說,崇禎覺得,這離間計太簡單,也太明顯,很容易就被看破。

既然會被看破,那麼又怎麼可能起到效果呢?

崇禎遲疑一下,道:“要不然,就派個三五千兵馬去山海關佈防吧。”

當一個決策者在兩個選擇之中左右為難的時候,他就會下意識的想要選擇一個比較折中的策略。

主力部隊南下,小股偏師北上駐守山海關,無疑就是這種折中的策略。

但是,朱慈烺會答應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朱慈烺開口道:“父皇,山海關當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乃是關寧錦防線的一部分。現在錦州和寧遠都已經落入了建奴手中,區區一個山海關根本就完全無法阻擋建奴,繼續派兵堅守那裡已經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了。

如今大明需要的是把所有的兵馬都集合起來,給南方的李自成致命一擊,打通和江南的聯絡,才是重中之重!

而且,兒臣已經說了,建奴是肯定不會南下的,那就根本沒有派兵去山海關的必要,那樣只是浪費我們原本就不多的寶貴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