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清皇宮。

自從愛新覺羅·黃臺吉建立“清”國至今,已經過去了八年的時間。

在這八年的時間裡,清國在對陣明朝時勝多敗少,盛京之中也就顯得越發的繁榮,就連這座形制頗為單薄的皇宮似乎都氣勢磅礴了不少。

上朝的鐘聲敲響,眾多清國大臣魚貫而入,走到大政殿中,分兩排而立。

這些大臣之中大部分是出自建州女真,也就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少部分則是來自於投降的中原漢族大臣。

但無一例外,所有人的腦袋後面都有清國人標誌性的辮子。

大政殿的最上方,擺放著三張座位,皇位在最上,其他兩張位子一左一右在下首。

“陛下到,兩位輔政王到!”

在太監高聲的吶喊中,一名七歲的幼童身著皇冠龍袍,慢慢的走上來,這便是如今的清國第三代統治者,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隨後,兩名頭戴王冠的男子各從側門走出,緊隨其後。

其中一位身材消瘦目光如電,時年三十二歲,乃是清國正白旗旗主,和碩睿親王,輔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而另外一位身材稍微高大一些,也更加沉穩,時年四十五歲,同樣也是清國輔政王,為清國鑲藍旗旗主,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眾臣齊齊出列俯身:“見過陛下,見過輔政王。”

七歲的小福臨木然的揮了揮手,眾臣各自歸列。

福臨在皇位坐下,而在他的兩邊,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同時落座。

福臨在坐下之後就一言不發,看上去猶如一尊雕像。

對此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沒有人會指望一個七歲的孩子來統治大清國。

多爾袞咳嗽一聲,緩緩說道:“如今明國內亂再起,李自成所率領的大順軍已然包圍了北京城。從之前的情報來看,那山海關的吳三桂已經帶著主力部隊回去救援北京的崇禎了。

有人在私下裡和俺說,俺們大清也是時候趁著這個機會拿下山海關了。俺說,這大清不是俺自己的大清,總是要和親王、貝勒們商議一下的。

今天,俺們就來議一下這個事,究竟是要出兵,還是不要出兵。好了,都說說自己的意見吧。”

多爾袞話音落下,大殿之中暫時陷入一陣安靜。

大家不是沒有話說,而是要先聽一聽另外一位輔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意見。

自從上一任皇帝黃臺吉去年暴斃之後,多爾袞和黃臺吉長子豪格爭位,最終豪格被踢出權力中心,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了雙巨頭輔政王。

濟爾哈朗在聽到了多爾袞的話之後,眉頭微微一皺,道:“這個事情,俺是覺得沒有出兵的必要。明國的內訌,那是俺們大清願意看到的事情,如果俺們這個時候出兵了,會不會讓明國人又相互妥協了?

所以說,俺們還是應該坐在這裡,看著他們打個生死。要是明國真的滅了,俺們就找機會南下。明國要是打退了李自成,那俺們也可以趁虛而入,這不是很好嗎?”

很顯然,濟爾哈朗的態度是反對這個時候南下的。

濟爾哈朗的話剛剛說完,下面就傳來一聲冷笑:“鄭親王說這個話,未免太過膽小!”

眾人吃了一驚,誰敢這麼對輔政王說話?

轉頭一看,頓時又露出釋然的表情。哦,原來是他,那就不奇怪了。

誰?

鑲白旗旗主,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這多鐸乃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也就是黃臺吉的第十五弟,最重要的是——他和多爾袞乃是一母所生,是多爾袞在清國之中的最大臂助。

聽到多鐸的反駁,濟爾哈朗明顯很不高興,冷冷的說道:“豫親王,你又有何高見呢?”

多鐸高聲道:“現在的明國,已經徹底的爛掉了。這個時候,正是俺們大清進軍明國的最佳時機!俺們應該派出兵馬去進攻山海關,讓吳三桂那個傢伙沒有辦法回援他的北京城!

只要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那俺們就有了機會去直接拿下山海關!沒了山海關,北京又被李自成拿下了,俺們大清入主中原的時機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