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禮物,不少人都上傳了照片和用處,竟然沒有一個重複的。

當然,也有不少人聞訊而來,冒著酸水的留下了惡評。

【我說你們是不是傻啊?這種三無產品一看就不靠譜,你們竟然還敢親自試藥,萬一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雖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很好,但不得不說中醫已經沒落了,這種東西都沒化驗就敢用,你們也真是大膽。】

【博主送這種東西做什麼?三無產品根本不能用,更何況是藥物?還不如送些實際點的呢。】

【博主又不是神,這種藥物是要經過合格檢驗才能上市的,強烈建議微博官方封鎖賬號!】

......

網友們頓時被這等言論懟的憤憤不平,但卻無法反駁。

因為......它確實是屬於三無產品。

【你們這話也太難聽了吧?即便是三無產品,也是博主的一番心意,怎麼能這麼說呢?】

【不想用的不用就可以了,博主又沒有按著你的頭用,你們想用還用不到呢。】

【我要被氣笑了,你們是有被害妄想症嗎?】

不少人發聲力挺博主,就在這個時候,有個粉絲髮了一則評論,直接讓下面的點選破了百。

內容是這樣的;

【倘若你們覺得博主送的是藥,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小瓷瓶本身就價值不菲。拆開包裝的第一眼,我就被這個美麗的瓷瓶給吸引住了全部心神,至於裡面的藥效確實還沒試驗,先不做評價。但這個瓷瓶,不得不說驚豔到了我。】

長評底下,引來了不少網友們的留言。

【哇塞~~~你這個評價有點高啊,不懂瓷器的我聽得不明覺厲。】

【同樣一臉懵逼,麻煩這位基友講解一下唄?】

【原諒我,只看出了精緻,畫也好看,其他的那是一點欣賞水平都木有啊——】

【我果然是屌絲,麻煩這位基友解惑。】

【解惑+1】

那位留下長評之人不多時就發出了一個影片,雙手帶著一雙白色手套,一邊講解一邊翻著瓶身。

不管是講解還是動作,都透著“專業”二字。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瓷器造型十分優美,風格獨特,但卻能看出一些手工的痕跡,不是機器出產的,所以我才說它很珍貴。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瓶身白如玉、明如鏡,輕輕敲打一下聲如磬,這種製作手法應該是屬於景德鎮那邊的,但是快遞的始發地確實帝都,其實我很是不解......”

影片受到了微博的限制,因此並不長,但不少人看出了其中的不凡之處。

而這個留言之人對瓷器頗有研究,評論一經發出,就有不少研究瓷器的網友順著網線摸了過來。

於是乎,舍與予的微博下面,憑空出現了不少類似於學者們的討論。

【順著評論找過來的,這瓷瓶確實是手工製品,不是批次生產的。】

【雖說看得出來是手工,但製作人很明顯有一定的經驗,不管是平底還是瓶身處理的都不錯。】

【這種手法,已經屬於大師級的了。】

【泥土在爐火高溫中中羽化自己,只為熔鍊變成陶瓷讓人們另眼相看,你們無疑是收到了一份好的禮物。】

【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都有,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