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被忽略的人(五千字大章,求票)(第2/3頁)
章節報錯
袁珣掃了圓桌之上在場一眾將領和策士一眼,點點頭示意自己已經問完。
郭嘉這才放下酒壺,笑道:“管將軍,請問你和北海管氏什麼關係?”
此時卻見袁珣皺眉打岔道:“郭奉孝,若是再在軍議的時候喝酒,你便出去。”
郭嘉一愣,指著袁珣失笑著對戲忠等其他謀士道:“看看,看看,咱們這位主公,用得著某的時候叫師兄,用不著我的時候叫‘郭奉孝’,何其現實,這就是有事郭師兄,無事郭奉孝。”
說完哈哈一笑,可還是將那酒壺隨手遞給了身後隨從。
郭嘉、戲忠和袁珣的關係皆是同門師兄弟,三人之間平素就親密無比,所以眾人倒也未當回事,只不過莞爾一笑了之。
不過隨著自冠軍草創一路走來,袁珣早已不是當初那少年,而成了一個合格的梟雄。
眼前的少年,終究成長為了老師口中那可以參與逐鹿實現理想的之人。
郭嘉說完,看了上首撇嘴不語的少年一眼,心中又是欣喜,又是感懷。
喜的是少年終究算是長成了他們想看到的樣子,惆悵的卻是他們之間終於有了君臣該有的疏離感。
管亥有些臉紅,支吾道:“某家確是北海管氏族人,連帶著我那族弟管承亦是,同時我還有一個族叔正在遼東,另一位族兄在黃縣之中擔綱縣尉。”
郭嘉點頭道:“想不到管將軍盡是幼安先生的同族,更是名相管仲的後人。”
管亥面色赤紅搖頭道:“自我加入黃天之業後,已不在以北海管氏、幼安族侄自居,黃天之業功敗垂成發,豈有顏面面對列祖列宗?”
見袁珣好奇的看著自己,郭嘉才解釋道:“幼安先生便是北海管寧,乃是和老師其名的大儒隱士,高風亮節,亦被老師所贊,老師常稱與幼安先生神交已久。”
待管亥被周倉帶下去休息,袁珣這才環視圓桌圍坐的文武道:“情況大致如此,相信大家也猜到了,此次青州黃巾的突然暴亂,乃是平原劉備策動,為的就是讓我們無暇在北海徹底紮根。
我叔父和公孫瓚的戰火,最終還是燒到了青州,相信公孫瓚的人此時已然進入平原和劉玄德匯合。”
郭嘉點頭,起身將袁珣身後一塊大木板掀開,裡面居然是一張黃河以北州郡的詳細輿圖,山川河流盡在其中。
他指著冀州介面道:“據我們撒在外面的錦衣衛密探回報,此時公孫瓚檄文起兵南下,冀州渤海一帶已然被公孫瓚佔領,諸多郡縣都投向了公孫瓚,而袁本初為了穩住公孫伯圭,表了公孫伯圭的從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但是效果不大。
同時公孫伯圭策動黑山張飛燕東進進攻鄴城,而他以嚴綱為先鋒急攻安平、清河,意圖與張飛燕在鄴城完成會師。”
說罷,他話鋒一轉,指著兗州道:“同時北海、平原黃巾聯合部分黑山賊,南匈奴殘部共計三十餘萬人西進進攻兗州東郡一代,劉岱應對不及,很是被動,東郡大部分土地已經被黃巾攻陷,而徐州的陶謙也有異動,似乎有意進軍兗州和豫州。”
袁珣拄著腮幫子,看著那輿圖失笑道:“我那三叔為了滅二叔,這盤棋下的很大啊!”
眾人這才點頭,雖然北方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戰明面上是公孫瓚和袁紹爭霸,而其實各方勢力都參與到了其中,而實質上,還是隱隱稱霸中原的袁術為了打擊袁紹軍事聯盟集團發動的戰爭。
“我那三叔一般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想必要不了多久,便會親自下場了。”
雖然整個北方大亂實質上還是二袁之爭,可是畢竟大亂的另一個主角公孫瓚也不是什麼尋常角色,現在袁紹集團還未全面應對,無論從表面還是從實際,袁紹都處於劣勢。
倘若袁紹真的敗了,那麼公孫瓚手握幽州冀州,特別是冀州,勢力就會空前暴漲,若是袁術不及時遏制公孫瓚,那麼公孫瓚將會成為大麻煩。
而從此時的角度看,袁紹勝利的可能性並不大,而袁術要的便是袁紹以弱勢將這場戰爭拖入相持,這才方便已然佔據了淮南的袁術來北邊摘果子。
“然唇亡齒寒,倘若袁本初敗了,主公只怕也會陷入危險,況且公孫瓚的注意力並不止冀州,劉備本就是公孫瓚留在青州作為拓土的棋子,若是袁本初真的敗了,只怕主公在青州落腳的計劃就功虧一簣。”荀彧叉手鞠躬行了一禮,微微皺眉慢條斯理道。
袁珣點頭道:“唇亡齒寒說得好,咱們的計劃本就是大樹下面好乘涼,青州乃至北海都不在我手上,此時更應依託我二叔偷偷發展,倘若是誰把這樹給我砍了,那麼我還真的很為難,諸君有何看法?”
說著,他掃視了一眼在場眾人。“現在的難處在於我、我二叔,好像都被人圍住動彈不得,我二叔雖手頭兵力不多,但是手下文武皆是頂尖,如田豐沮授、審配許攸等,武更是有顏良文丑、張合鞠義,淳于瓊之類的人才,而公孫瓚人雖多,但手下可用人才並不多,所以我並不擔心,即便困境也只是一時,至少鄴城無憂。”
袁珣說的是實話,雖然明面上看公孫瓚六萬大軍南下,兵力數倍於袁紹,可是袁紹手下文武兼備,軟實力可以說和袁術不相上下。
而且兵力少也只不過是一時的,冀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光光鄴城所在的魏郡人口就達到了二十餘萬戶,也就是將近百萬人,根本不是隻掌握著遼西的公孫瓚可比的,即便是臨時徵調部隊,短時間內也能和公孫瓚的六萬大軍匹敵。
最關鍵的是,袁珣知道歷史,公孫瓚沒打過袁紹,還是袁紹手中沒有青州的情況下,現在自己和袁紹暫時為利益共同體,青州部分的壓力袁珣理所當然要為袁紹分擔,袁紹便更沒理由輸了。
以黃忠為首武將們對於戰略的制定並不在行,所以都沉默不語,只是看著諸位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