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6【大狙與火炮】(第1/2頁)
章節報錯
羅蘭加洛斯的土地,一直以來就是為民族英雄而生。
1920年,羅蘭·加洛斯球場誕生。
2017年,羅蘭加洛斯的第三號場地,又被命名為西蒙娜·馬蒂厄球場。
西蒙娜·馬蒂厄生於1908年,是上塞納省塞納河畔納伊的銀行家Passemard的女兒。西蒙娜共獲得十三項世界冠軍。她在19291939年間穩居世界前十,並在1932年來到世界第三的職業生涯最高排名。
在20世紀30年代的法網女單賽場,西蒙娜就是紅土網球場上王者般的存在。
但羅蘭加洛斯的三號場地以西蒙娜·馬蒂厄的名字來命名,卻不只是因為她在世界女子網壇上的歷史地位。
1944年8月26日,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將軍與巴黎民眾一同站在凱旋門下,慶祝巴黎解放。站在他身邊的,是與他一同為解放法國堅持抵抗的戰鬥英雄。
西蒙娜·馬蒂厄便是這些戰鬥英雄的其中之一。
她領導著自由法國力量中的女子軍團,在二戰中為支援自由法國運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並被授予榮譽軍團勳章,這是法國政府頒發的最高榮譽。
在和平年代裡,踏上這片致敬英雄的紅土網球場,熱血拼搏與頑強鬥志,便是紅土網球選手們對那些偉大英雄們最好的緬懷。
2009年6月29日,王一男和羅迪克之間的八分之一決戰,即將在羅蘭加洛斯的第三號場地上演。
6月28日凌晨,也就是王一男以三比零淘汰賽會十一號種子孟菲爾斯,羅迪克淘汰法國本土選手吉奎爾之後不到三小時,全球最大的網球媒體便發表了一篇文章對王一男和羅迪克之間的這場八分之一決戰進行了預測。
幾乎就在同時,著名網球媒體澳大利亞網協旗下網站上,一篇標題為《一杆大狙與火炮的對決》,也對王一男和羅迪克之間的這場戰鬥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剛來到羅蘭加洛斯時,王一男三人組被整體無視。
三場比賽打完的三天之後,王一男終於浮出了水面。甚至把聚焦在四大巨頭身上的目光都拉扯過來好多。
黑馬和新生力量,既是戰爭年代的孤膽英雄,更是競技體育的寵兒。
網站上那篇《一杆大狙與火炮的對決》,重點分析了羅迪克和王一男兩人發球的優勢和區別。
在2004年的戴維斯盃半決賽中,羅迪克在硬地球場曾創造過每小時245公里的發球球速最快的世界紀錄,羅迪克的大炮之名也應運而生。
與羅迪克的大炮相對,文章作者就把王一男的發球比作了一杆大狙。
因為王一男的發球落點,精準的有些駭人。
在剛剛結束的三場比賽中,王一男的一發得分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在一些單盤比賽中,比如剛剛結束的和梅爾澤的那場比賽,王一男贏得的第一盤比賽,他的一發得分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即使是在美網一發得分率最高的費德勒,也不過是百分之七十六而已。
而費納德包括穆雷在內,在四大滿貫賽場的一發得分率基本都在百分至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間。
雖然王一男一發的球速不及羅迪克,但即使是王一男的二發,球速也穩定保持在兩百公里以上。
文章作者最後關於兩人勝負的機率,給了個不偏不倚的五五開。
其實這對於王一男這匹小黑馬來說,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畢竟羅迪克在2003年就贏得了美網冠軍,當年還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但即使傻子都能看得出來,如果僅看發球這一項,誰的獲勝機率會更大一些。
大炮只有準確擊中目標時,才能顯示出它的威力無比。
大狙則往往是一擊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