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了一眼對面一區那僅有的外角一個白框的方格子,王一男就覺得即使自己使出全力,外加最大的外旋,把落點打中這個格子內都像玩似的。

還是在球童的培訓課上,王一男對球場上的一些資料就已經記得滾瓜爛熟了。

一片有效單打場地的標準尺寸是23.77米(長)Χ8.23米(寬)。

把有效長度除以二再和寬相乘,得出來的就是一側場地的面積。

23.77/2=11.885米。

11.885米Χ8.23米=97.8平米

也就是說,一側場地標準的單打面積是97.8平方米。再把這97.8平方米平均分成九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方格子的面積了。

97.8/9=10.87平米

然後再給10,87平米開平方後,這個一區外角的方格子大約就是一個3.3米見方的格子了……

當然,場地的寬度只有8.23米,所以這個格子的寬不可能大於3。所以這個格子實際上就是個縮小了九倍的一側場地,也就是一個略帶長方形的小格子。

直觀一點說就是把對面一側場地的底線三等分,每等分的寬度就是這個小方格的寬,而他的長度,則和寬度大體差不許多的樣子。

站在24米左右開外的發球線上看這個格子,仍然是比較大的。所以王一男並不驚奇也根本就沒當回事。三個一發都十分準確地落在了這個方格內了。

讓他驚奇的是,第一個發球落地後,整個發球館的環境都立刻就改變了。

首先在對面的牆壁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螢幕。當他發的第一個球落地後,這個螢幕呈現出來就是完全是鷹眼的效果。隨著發球軌跡的慢動作回放,落點放大後,球在落地後還竟然濺起了一些土屑……

紅土土屑。

而此時王一男所在的場地也瞬間變換成了一個極其真實的紅土場。四周則是他在東京已經體驗過的大而深的碗狀看臺,看臺上還座無虛席地坐著觀眾。

而他的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甚至他腳下的觸感也和剛進來的時候不一樣了,就像真正踩在了紅土場地上一樣。

雖然王一男不知道這是怎麼造出來的發球場館,但他還是立刻就恍然大悟,這就是一個極其逼真的模擬發球球館,而且還基本上都是數字化的。

因為無論他剛才發球的球速,還是落點的位置,對面的大螢幕上都會及時地呈現出來。

也不知是拉夫特的遙控,還是數字化自動程式的調控,王一男發完三個成功的一發後,那個方格子就又細分成了九個更小的格子。

然後很快,九個更小格子的其中八個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個小格子。

而這個小格子就是底線和邊線組成的那個最遠、最邊角的那個格子。

即使是打過鳥打過老鼠的王一男看到這個小格子,心裡的底氣也不足了。

球拍畢竟不是自己的手。即使再熟練,也不可能像自己的手一樣那麼聽話,那麼隨心所欲那麼保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