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去?!”袁紹心中已然動搖。

帳外很是喧譁,顯然人心惶惶。袁紹心中怒悲交加,竟也不能決定。

古時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禮就是這麼操淡。因為只要是父親,只要是君上,他既使是犯了錯,身為人臣或是人子,也絕對不能說主或父半絲的過錯。不僅不能說,還有找藉口掩過飾非。

除非他自己肯承認。

像呂嫻這種直接指著呂布鼻子罵你錯了的事情,絕對是大逆不道。像呂布這種直接向天下人謝罪認錯的事,更是匪夷所思。這種事,古時史上雖也有,但畢竟是少數,而這少數,絕對是明君中的明君。

大多數是什麼呢?!是自以為自己勢大,自以為自己沒錯的佔多數。這種人多數自負,錯了還不認錯,多數更是無能。

所以,袁紹既使是這樣了,也沒有人敢指著他鼻子說你錯了,還不趕緊掉頭,沒有人敢罵他,沒人敢指著他鼻子罵你是個蠢貨。沒人罵醒他。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可以離開他。

直接離開,恰才是真的不教而誅的誅心之舉。

所以,罵主上,罵父親是忠孝,還是直接棄之,才是忠孝呢?!

袁紹這性情,便是長子袁譚,也是不敢直接說他錯的。

不然一個不孝壓下來,能直接跪死在父親面前這一種。

袁氏家族,若說寬容,絕無。

若說無禮,也絕無。

所以,有時候,有禮而嚴謹,到底好或不好,誰都說不好。

像袁譚與袁尚也從來不會在明面上撕的你死我活,罵街撕皮,但是,他們就是不合!不睦!

大家族相處之道,就是殘酷至極的。

因為他們最擅長的事,是不教而誅!

不告訴你,但我要殺了你。或是不告訴你錯了,但我要離開你!遠離你!

而這種背景之下的東西,父子兄弟之情,顯得猶為淡寡稀薄。

來人看著袁紹又不能決定,心下便是一沉。袁紹就是這樣。

他不敢說他錯,沒人敢說他錯,所有人都只是沉默的開始離開,逃離他。

而袁紹卻並不自知,也看不透這一點。所以,他想要認錯,不肯也不甘。在這猶豫之中,喪失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放縱自己在自怨自艾的境遇裡,一點點的沉淪。

像個美人,不斷的哀惜的看著鏡子,嘆惋著青春美貌的逝去,卻根本無法面對眼下,直至皺紋爬上臉龐,而甚至都不用等到白髮蒼蒼,就已憂鬱而死!

這是禮法森嚴對於人性的掠奪。袁紹本就遵從這一點,而應該看透這一點。但顯然,他沒看透,他運用這一點,深愛這一點去統治家族和基業,然而,當他真正陷入被這種東西所困的時候,卻遠沒有梟雄的眼界,將之踩在腳下。只能一步步的被這給拖下泥潭……

袁紹果然沒有說立時就走,因為他要等文丑回來護送。他當然有退意了,只是沒有文丑在,他下不了這個決心。

一面要袁譚袁熙急來救,一面則急需要酒,來澆愁。

在帳中喝酒避世,時不時的痛哭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