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飽讀詩書,對天地,對天下,都有著深刻理解的他,此時此刻,真的有些迷茫!

他像是迷失了方向的哲學家,理論家,完完全全的沉浸在一種自閉的陰影裡,思索著什麼!

反思也沒有,因為他就是想不通!

他收到的其實並不是徐州的簡報匯總,而是司馬氏的信,是他的兄長寫來的,信寫的很長,信中並沒有多餘的形容人的情緒的字眼,有的只有平輔直敘的關於在徐州發生的事,也因為是家信,所以才寫的無比的細。包括孫策進了徐州以後的浪湧般的驚險。

也正是因為如此,憑司馬懿的智慧,更能看清楚這其中的很多的處理都很妥當,甚至可以說是掐住了江東的咽喉。

如果江東舍不下孫策的話,就要一直被徐州給掐住咽喉了!

而賈詡這個人,不可謂不毒,他根本就沒想過,一擊之間能將江東弄死。

他採用的是慢打,拖延的戰略,打算在彼此力量交錯之間,雙管齊下之下,不費多少力氣的將江東慢慢的給耗幹,然後,收入囊中!

這個人,本來就已很可怕了。

而更可怕的是,陳宮,徐庶,陳登等人都有與他同樣的共識!

而這共識之下,還有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甚至能讓他們不惜為此付出生命的決絕。

首當其衝就是這陳登!

他有這種能力不足以讓他驚訝,讓他驚訝的是,他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以及對徐州的一種忠心,讓他更為吃驚。

人,是怎麼到這種地步的呢?!

司馬懿並不認為,這是陳登的妥協與向呂氏父女獻出忠誠的折腰。他理解為,這是一種真正計程車對主的認可!

只怕徐州的很多理念,擊中他的內心了,才叫他雖不認可人,卻願意為這個他內心已經認可的體系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智謀,果敢,甚至是生命!

當那邊所有人都是此心的時候,便是廣陵一戰真的敗了,失了,又如何?!

徐州的人心是凝聚的,團結的,那就是不可戰勝的。一敗也不足以催毀徐州。

司馬懿是個聰明人,他更知道,現在,他應該怎樣做!

而司馬朗的這封信,雖然字字當中都沒提他們也有猶疑和妥協,然而,他何其的聰慧,看出來了司馬氏的為難,心中的妥協,還有猶豫,以及想要加入其中的不得已。

信的最後一段寫的是:父親憂心掛懷仲達,一直無有精神,只是每每思念,故而多與族人在祠堂中為司馬氏祈禱祝福,以免族人再遭顛沛流離之苦。

雖只短短一提,卻滿滿的表達的是,司馬防的憂慮糾結,以及司馬朗的祝願。

父兄二人的矛盾之處,都點出來了!

司馬懿哪裡讀不明白?!

司馬防是心有疑慮,並不認可,所以約束族人不讓出,而以司馬朗為首代表的青年一代,卻有著別樣的考慮,所以才會點出一句,免讓司馬氏再受顛沛流離之苦。

這是告訴他,族人心裡也在傾斜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已是既定事實!

這是遲疑,也是斟酌以後的告知,或者說是另一種商量!

司馬懿突然覺得,很多事情,自從進了徐州以後,就開始身不由己了。包括現在,這個時勢,司馬氏不得不做出的抉擇,如今,已經不是由著司馬氏以往那種初願說了算了!

這些事情,是否也早在她的算計以內?!

司馬懿是真的不知道!

他只是覺得一切,都在被一種力量給推著走,當一種迴圈開始形成,所產生的影響是廣闊而深遠的,而司馬氏自從進入徐州以後,也開始慢慢的到了這一種迴圈之中,身不由己了。

而這種迴圈,就是一種力量,開始推動著世事往前走,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在影響著諸事。

而司馬氏也在被推著走,就算司馬防以及司馬氏族人根本不想要在呂氏手下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