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順利,張將軍也順利,必能等到他回之時,有張將軍緊隨,追兵也無需患也……”諸葛亮道。

劉備一聽,心中轉憂為喜,只要張飛能順利的回來,接應到他們,此去就更安心,也更不必擔心後方了。

他自是一番懇辭,言一切拜託給軍師!

諸葛亮一向事無鉅細,很喜歡攬事之人,見劉備信重,並不慌亂,這心裡也就定了。

諸葛亮自然也要說些叫他勿憂,此次離去才是真的天空憑鳥飛,海闊憑魚躍,是魚化龍之勢,如蛟龍離淵而深入海,天空海闊之行也……

主臣二人如此才都有數了,巡視了一下守兵,劉備剛坐下,有斥侯回稟,道:“追兵在三十里外紮營。”

諸葛亮道:“可有先鋒營來追?!”

“暫無……”斥侯道。

諸葛便叫人去了。

“呂青一營,郭娘子一軍,馬超一行,再加上蔡瑁……”諸葛亮道:“必然相互防備,猜忌,既是如此,只需輕輕一推,威懾力便不大了!”

“蔡瑁必懼馬超從後被襲,因此不敢再急追,不肯為先鋒,”劉備道。

諸葛亮點了點頭,道:“龐統謹慎,必叫馬超小心埋伏,他不肯叫馬超折了諸多騎兵,又恐擔了不義之名,因此,他有顧慮,而郭娘子軍更如此,徐州出兵攔截我軍,然而卻不會出頭追主公至絕路。”

徐州兵一開始打的主意是借刀殺人!

劉備一聽,局勢已經分明瞭。

諸葛亮道:“還是要小心,這馬超一向不按常理出牌,性情火躁,若性起,也許一個念頭就不管不顧的率兵殺來!所以,還是有硬戰要打!”

劉備自然不敢心存僥倖,只是嘆道:“馬超好生將才,可惜了……”

諸葛亮見他面有憂色,便道:“馬超年少,還未定性,此人也反覆無謀,多戰而無功,將來與徐州之事結不結盟,還不好說!”

“倘若結盟了助了徐州呢?!”劉備心中的擔憂簡直無法預料。

諸葛亮在地上用枯樹枝一劃,道:“若如此,呂氏之基業,將東連海,西闊西北是也,橫跨兩地,兩相一擊,中間必收入手中,其勢,吞北國,斷巴蜀出地,絕江東之出,在旦夕也!”

劉備一聽,怔怔的看著地上的草圖,“吞北國,斷巴蜀出地,絕江東之出!?”

“軍師可有計能破二人聯盟?!”劉備道:“昔日備也能謀劃過挑撥呂布父女,反目成仇,然而,計絕不成……如今,已是束手無策了。眼看這馬超也被其招攬,備心中,何其憂慮!”

為什麼沒成?!一開始劉備是絕不肯放棄的,只要呂布父女一出征,領軍一處,自然會生嫌隙。但是他的計劃落空了。因為徐州根本沒有按著他以為的方式來。

呂布身邊有司馬懿,呂嫻另組建一軍,不僅沒有在一起生怨隙,反而因各自重組,變得更強了。

而軍中不行,哪怕在徐州政事上,也可以生出多少怨隙啊。

但是呂嫻又讓他的計策落空了。因為她把徐州的權分出去,分給了死忠!然後只要牢牢的抓住了他們就可以,而這些人,又反過來束縛了很多的死忠,延伸出去,變的更壯實了。

而主持徐州庶務的人,都是人精子,他們行事,向來不願意破基本的規則,別說呂布感受到呂嫻爭權了,他是根本就沒這個感覺,不是呂布感受不到,而是這些人,行事規範,自身並無讓人指摘之處,這叫劉備就是有心想要下手挑撥也挑撥不著。

比如軍情,不管事大事小,都是要送交呂布印鑑的,不管呂布看不看吧,這是另外一回事。但誰也不能說,徐州之事,目中無人,全是呂嫻攬大權。呂嫻甚至連攬大權的表現都沒有……她的統治與手腕是潤物細無聲的,可她的決策,未必就只是些形式上的表達。

而商議決事,不管事大事小,都是要報與呂布的,呂布雖然不耐煩聽,也都要報。呂布經常就是這些公文煩的要死要活。可是不批也得批,也就一目十行閱過就壓下鑑就算,事後問他,他哪能記得清?!

但是反正就是規範著來的,沒有半點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