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在何處?!”孫策道。

“袁耀處,徐州得袁氏上下,璽豈能不一併歸之?!”諸葛亮道。

袁耀心歸徐州,璽在他這,還是呂布這,已經沒有區別了。只不過是以後求個時機獻上去而已。

“莫非袁氏真心已歸於呂布?!”孫策儼然不信。

諸葛亮道:“袁耀去之久矣,然而呂氏父女卻並未問之要璽,這般信任,若非無真心歸,呂氏父女如何安心?!況,袁呂又已結義,自是一家,榮辱與共。”

孫策道:“袁耀可歸於袁紹,為何不出奔之?!”

這個時代,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同姓為一家,同族更是同氣連枝。袁耀若奔赴,袁紹絕不會苛待,相反還會安排官位,在宗族中安排位置。否則,被戳被罵的人只有袁紹。

所以孫策不理解。

諸葛亮笑道:“許在袁耀心中以為,徐州比冀州更有前程。”

孫策緊擰了眉頭,徘徊幾步,這才道:“先生請坐!怠慢先生了。”

諸葛亮這才從容就坐。這孫策果然如傳聞中的那樣,學識和見識不夠,是不能夠讓他心服的。能讓他客氣的真讓個座,才是真稀罕啊。

這說明,孫策不管聽沒聽進去,至少是入了心的了。

現在他必是要打探徐州的虛實。

果然,孫策道:“策雖未曾去過徐州,然也聽聞過徐州諸多事務,然策深以為,此是人云亦云,作不得真,先生既去過徐州,敢問先生,徐州如何?呂氏父女如何?!”

“徐州內治外謀,必興霸於諸侯!”諸葛亮道。

孫策笑道:“不可能也!呂布何人,那般德性,天下人皆摒棄之!”

“正是此英勇之最,逼的江東之主幾番於險境,得死才得脫,”諸葛亮道。

孫策一聽,又是一窒,道:“不過是武力極強。”

“然其內治卻極為通達,法令既下,治策瞬可下達,如此還叫只有武力耶?!呂布早非原先之呂布,有其女佐之,早如虎添翼。”諸葛亮道:“內有陳宮,賈詡等人,皆是有智謀之人,而外有張遼,高順等大將,民心已聚,如此若興,將來可能敵否?!”

孫策聽了若有所思。

“更甚者,在於呂布之女呂嫻,此小兒,雖是閨閣女子,然而,謀略不輸於曹孟德,高瞻遠矚,佈局深遠,現今不過是初步布謀而成,徐州便已是龍抬頭,興起而躍躍欲飛的狀態,他日謀劃全成,又當是何種境地?中原已被其蠶食待盡,那時何人可虎口再奪食,而得之土耶?!”

孫策道:“策雖聽聞過此小兒的才能,然而,袁紹勢大,曹操謀略深遠,其一人,可智敵二人乎?!”

“若能齊心協力而敵之,終能滅此小兒之患,若不能聚心,反被她所破。”諸葛亮道。

孫策聽出點意思來,他深深的看了一眼諸葛亮,笑道:“策竟以為先生是來為荊州作說客,不料,竟謀算的如此長遠。莫非先生欲齊吾等之心,共伐呂布?!”

諸葛亮並不否認。這孫策,的確是個英明之主。倒是難得!

孫策笑道:“然袁紹自詡霸主,如何肯聽我等之言?!”

“袁紹不聽,曹操必聽,此也合其利也,”諸葛亮道。

“如若袁紹助呂布……”孫策擰眉嘆道,“其勢之大,策也有所聽聞,十分忌憚。”

諸葛亮哈哈大笑,道:“勢雖大,弱處卻眾多,一旦倒下,再難以升起。”定會被群雄一咬而上,分而裂之。在動物界裡,越大的動物是越不能示弱的,一旦稍有弱處,無論暗處盯著的人會分裂而食之。直到無骨而存。

“先生是不看好袁紹?”孫策詫異道。

“袁紹新破公孫瓚,雖收其強兵,卻不及整治便要伐曹,內治不平,不明,謀臣又不相合,謀臣不合則計不定,計不定必智遲,在戰事上,是致命的弱點。”諸葛亮道:“而兵貴神速,精髓就在於快!”

孫策輕笑,此人的確會說話。

他知道自己也想要分羹,所以先以大孝大義而言之,再曉以利害,謀以局勢,細細一析,真的讓人心中蠢蠢欲動。

他是個真正的智者,會說話的人,不是那種直接就說你要出兵,你要是不出兵,不早點圖,你就是無謀的人,這樣的人多的是,說話太不會說,以至於哪怕有道理,但也因為態度和堅持而叫人心中煩躁,被棄而不用,並被逐驅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