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我爹是呂布359(第1/3頁)
章節報錯
關羽憂心道:“若此物,果真產量極高,人心一定,呂氏是徹底的站穩了徐州了。這東邊一境再不可能有第二個人。”劉備想在廣陵紮下根,都難。
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威望,糧食的產量,呂布會像神一樣被崇拜,那些斗升小民,也足以推崇備至。
如今連徐州豪族也委委屈屈的認了命。更何況是百姓。天下大亂,百姓懂什麼?!誰給地,給糧種,能汗滴換來飽腹,他們足以貢獻足夠多的忠誠和擁護。
而且徐州所做之事,在教育方面,一直在扶持寒士。就連普通的小民,都是可以考個職業考試,然後憑本事去做小吏,或是什麼。
匠人更有突出貢獻獎勵。這對百姓來說,是大大的刺激。如今的徐州,已如谷底,萬民如水流般流入。他日,這將成為一個巨大的趨勢。
而別處,逃戶越來越多,人口不足,將成為一個巨大的缺口。
呂布父女在做什麼,在逼大家族們交出兼併的土地,以來安置更多的流民。
這說明,呂氏知道自己的根基不在大家族,而在於,這些真正的根本。
而總有一天,他需要更大的土地,去實現理想,去爭霸天下,去安置更多的平民。徐州的官吏考試製度,甚至連奴都可以破格提拔,只要你要足夠多的本事,你便可以升上去,成為呂氏的基石。
亂世是最壞的時代,同時也是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秩序的時代。
一切的細節重組,然後慢慢的越來越壯大。
便是連關羽一個武將,也在愈加感覺到徐州的強壯,並且一直在不斷的壯大。
關羽都能想明白的事,劉備豈能想不明白?!但問題是,便是有好糧種,這些糧種是從哪裡來的!
“三皇五帝,向來極重農事,若呂布有此糧種,今年過了,明年,一旦收了上來,傳至天下,誰可與戰?!”劉備喃喃著,突然沒什麼胃口了。
誰能比得上這樣的威信?三姓家奴又如何?!神農嘗百草,三皇五帝都是重視農桑,親自做這個的。
中原的歷史就是農業的歷史,稅的文明就是從此而來,國家的根本就是由農業稅而來。
而呂布善戰,天下雖微低他,然,善信他者,也無數,崇拜者也無數。倘若再有農耕的加持。徐州,會發展到什麼樣子,誰能知道?!
呂布以前只是一條強蟲罷了,終究不能飛,倘若明年,他做成了這個事,就是飛而化龍,真正的龍。儘管糧種一事,與他半點干係也沒有,問呂布,只怕都一問三不知。
上馬能征善戰,下馬種地耕讀。
劉備的心突的沉重起來。
“轉機在壽春,”劉備道:“若是抓不住這個機會,呂氏一起,此地皆將被他所服,便是廣陵,只恐也非久留之地了。”
關羽心裡其實也清楚。
劉備道:“近日常日思天下大勢,若是在壽春之事上,能圖謀到呂布,也許天下尚還有別的轉機,倘若不能,呂氏之崛起則勢不可擋。呂氏一旦崛起,廣陵便遲早被他納入麾下,決非久留之地。呂氏一起,則吞淮南,到荊州,隔江與孫策對峙,而圖北方,袁紹勢強,曹呂二人若合作圖袁紹,必有雄雌之爭,曹操,呂布,袁紹,必出一霸主,北方平。然後是孫策,呂氏,而備……在何處立基業?!”
關羽聽了,也是默然無語。
“倘若天助也,則壽春一事,呂被破,若是呂真是天要興之,備便不能與呂氏再久耗下去了,只恐會一事無成……”劉備道,“還需另尋出路。可惜還沒有臥龍的訊息,倘若請了賢人來指引,也許會有別的思路……”
關羽道:“兄長之意,羽聽明白了,現下是遲人事去圖呂,若不成,尋他路去也……”
“不錯。”劉備嘆氣道:“以後只看天意了……”
成大事者,遲人事,聽天命而已,要執著,也不能死磕。這其中的度,尤如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倘若在那個受辱的當下,他沒受得住,他就不會成為後來的韓信,而之後,或者是這件事在他心裡永遠過不去了,一直與這些辱他的人死磕,他也不會是後來的韓信。韓信之所以是韓信,他永遠記著無論勢強還是勢弱時,他的心裡積蓄著多大的志向。為了這個志向,他願意付出多少,去走到目的地……
劉備是要圖呂,然而,圖呂遠非是他的心結,更不可能是他最後所求的成果和結果。
對這一點來說,劉備腦子裡清楚的不得了。
對每一個要成大事的人來說,分清長久之志和眼下之圖,做出抉擇,是一種極其可貴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