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艾倫的靈魂是穿越過來的,

人類的大腦發育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人生而知之。

從認知學派的理論來講,一個人首先要經過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才能夠進入正常成年人類所在的“形式運算階段”的。

實際上,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現在的艾倫甚至還尚處在“具體運算階段”。這點,就連艾倫自己也知道。不過說來也奇怪,艾倫卻能夠毫無障礙的理解和接受這些知識。至少在他七歲以後理解起來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

也因此,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所以,具體漢弗萊爵士是怎麼講的“睡前故事”,

艾倫倒是已經記不清了。

不過,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艾倫仍然記得其中的最主要的一句話:

“房間裡的海苔,自認為自己在探索這個世界。”

“但是他們卻連眼睛都沒有。”

————

是啊。

對於大多數生物來說,

不僅僅沒有眼睛,而是更加徹徹底底的沒有整個視覺系統。

沒有眼睛,無法吸收視覺資訊;

沒有耳朵,無法接受聽覺資訊。

甚至也沒有大腦,甚至也沒有肌肉。

沒有大腦用來思考,沒有肌肉用來移動。

所以,甚至連這個問題也不會被問出來。

————

長大了一點之後,

艾倫反思漢弗萊爵士給他講的“海苔的故事”。

卻有了一點全新的體會。

在兩千年以前,莊子曾經提出過同樣的問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在現代網際網路上,這個問題被進一步討論,假託孔子之口,變成了一個“三季人”問題。

——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子貢問時》

在孔子的時代,“季”這個字卻並沒有“季節”的意思。而是表示順序,如“伯仲叔季”。

也因此,這篇文章應是後人偽作。

不過,這篇文章是不是記載孔子的,其實也並不那麼重要。在後現代,“孔子說過”與“老子說過”也沒有太大的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被解構的符號。艾倫認為,這裡最重要的東西在於“三季人”問題。

簡單來說,有的生物只能存在三個季節。在他的生命之中,整個世界也只有三個季節。那麼,這個世界有三個季節還是四個季節真的重要嗎?

這正體現了莊子《逍遙遊》之中的觀點。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早上出生的菌類(現代也可以理解成生命週期更短的細菌),永遠不會知道夜晚究竟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