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宮廷政變。

1689年,《權力法案》被簽訂。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歷史老師反覆和我們強調《權力法案》的“權力”該怎麼寫)

————

短短的幾十年,英國竟然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

不由得讓人產生滄桑變幻之感。

1640年1689年,共計五十年。半個世紀。

如果一個人在1640年出生,那麼1689年,其實他也才49歲。

時間看似很慢,其實也很快。

這一切,他都能夠看在眼裡。

不過一代人的時間。

————

1643年,艾薩克·牛頓出生。

————

多麼有趣呀。

17世紀竟然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

當你想到“艾薩克·牛頓”和“克倫威爾”生活在同一個動盪的年代的時候。

簡直讓人“潸然淚下”。

如果你想到“1648年”正是“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就更是這樣了。

————

而當你回想起,

1618年4月13日,在遙遠的東方。

努爾哈赤正式以“七大恨”告天,

嚮明朝宣戰的時候。

更不由得令人心生“滄海桑田”之感。

沒有人在那個時候知道,短短三十年以後。

1644年,艾薩克·牛頓出生的下一年。

“中國清軍入北京。”

————

回顧歷史就到此結束吧——在這樣回想下去,這本小說就變成一本“歷史隨想錄”了。

作者說了這麼多,想傳達的資訊非常簡單:

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