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日,雖沒有發生戰事,但太原城全城依舊全城高度戒備,軍民時刻準備著戰鬥。

幾天下來,張青峰跟著守城軍士四處巡邏,漸漸也對太原城中軍備防禦有所瞭解,知道了為何太原府只有一萬多軍士,卻能抵抗數萬金軍的原因。

從一名守將口中,張青峰得知孤立的太原府面對金兵矗立不倒,有兩個關鍵因素:勝捷軍的精銳敢戰、太原城防的固若金湯。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軍合圍太原城,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出城投降,北漢滅亡。十二天後,宋太宗趙光義下令毀城,縱火焚燬太原城,而後在不遠處修建了新城。太原新城的規模雖然較從前的舊城小了許多,但因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新城反而修建得更加堅固完備。新城外修建有羊馬牆、護城河、甕城、吊橋、馬面等,將太原城層層護衛起來。

太原城中雖守軍不多,卻有以一當十的天下精銳勝捷軍。勝捷軍為童貫所創,每一位軍士都是萬里挑一,從數十萬禁軍中挑選出5000餘人。勝捷軍士兵皆武藝高強,能征善戰。童貫離開太原之時,留下了三千勝捷軍,只為相助王稟、張孝純守太原。

北宋年間的太原城僅有四座城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

這一日,張青峰正隨同素雲道長等人巡邏金肅西城門,忽聽朝曦東城門傳來陣陣炮石轟鳴之聲,幾人急忙趕去支援。

張青峰與素雲道長飛身落在東門城牆之上,只見城門下五六百尺外,一字列開炮二十多座,炮座前面是幾十名金兵用槍指著百多名宋朝百姓前行。

一名金將吼叫了一聲,二十多個其大如斗的炮石便向太原城牆飛來。

宋時,軍事方面,金人比契丹、党項更有技術和智慧。宋史記述,“金人野戰,長於用騎”,“金人攻城,長於用炮”。

張青峰見金兵攻城使用的炮,其實是一種投石機。投石機有一根長長的炮梢,裝在可以旋轉的橫軸上,而橫軸又架在用粗大木材構成的炮架上。炮梢一端用繩索連著一個裝石彈的皮窩,另一端則繫上幾十根長長的拽索。

發射之際,一名金兵將斗大石頭放在皮窩後,另一頭的數十名金軍則猛然拉拽繩索將梢杆反轉,將石塊高高地拋射出去。

張青峰仰頭見漫天炮石呼嘯而來,心中驚懼,心道:“如此巨石,城牆怎能抵擋?”

城樓之上,有守衛將士喊道:“小心五梢炮、七梢炮,注意躲避。”斗大的炮石落在了城牆之上,但只聽得砰砰有空響之聲,卻未對城牆造成大的坍塌。素雲道長細細看去,只見城牆上有些柵欄,其上綁著一些防護網,炮石打在上面,先由網卸去了炮石部分衝力,不由讚了句:“好辦法。”

躲過幾輪炮石,金軍不再發炮石,守城眾人鬆了口氣。忽聽有軍士喊道:“王大人來了。”城牆上走來身穿軍甲,面色威嚴的副都總管王稟。

張青峰與素雲道長拱

(本章未完,請翻頁)

手道:“見過王將軍。” 王稟道:“兩位俠士也來了。炮石過後,接下來,金軍就要開始攻城了。” 張青峰道:“我看我們也有炮石,只因金人驅趕老百姓在前面,我們怕傷到老百姓而不敢使用,金人真是狡詐。”

王稟冷笑道:“金人軍事方面,可比那契丹、党項人強多了,所以他們能所向披靡,接連攻下我大宋數座城池,只是到了太原城,有我王稟,他們就不要想那麼容易了。”

果然,幾輪炮石之後,城下指揮的金軍元帥粘罕見幾十上百斤的五梢炮、七梢炮皆未給太原城牆造成較大的損傷,不由惱羞成怒,高喊了一聲,命令金兵跨越護城河。

王稟調來的一千勝捷軍早已嚴陣以待,手中弓箭紛紛射出。天空中,箭如雨下,將首先涉水渡河的上百名金兵盡數射死。粘罕一揮手,身後推出十來輛尖頭木驢車來。車上蓋加斧刃,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蒙之,足有兩間屋子大,中可隱藏數十人。

金軍藏在尖頭木驢車中,緩緩來到了護城河邊,將大木板柴薪扔進河中,然後用草墊、草蓆覆蓋在上面。王稟知道金軍是想填埋護城河以渡河,將手一揮,令勝捷軍神箭手射出弓箭。

金軍一見,立刻躲進了尖頭木驢車。箭無法洞穿車頂的牛皮和鐵皮,金軍就躲在車後慢慢填河。守城軍士一時無法,只得看著金軍填河。

王稟看了半晌,立刻找來幾名手下,喝道:“張磊快帶人去牆壁上鑿幾個窟窿來,王飛快去鐵匠鋪找些風箱,錢俊快去找些河燈來。”眾軍士立即奔去辦事。

張青峰向素雲道長道:“看來王將軍是要火攻了。”不出一個時辰,軍士都將王稟吩咐的事情辦妥了。王稟看著身邊的數十名軍士,問道“誰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河燈放入在水面?” 軍士看看三丈多高的城牆,又看看對面的金兵,一時無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