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並派(第2/3頁)
章節報錯
乙奎道長冷笑一聲,不做應答。
全興國見乙奎道長將白眉道長一事平息,心中雖喜,臉上卻不動聲色道:“我師尊因道緣武緣忽至,是以將本次大會主持一事全權委託於我,各位要見師尊,可於我師尊出關之後再上金頂探望。”
諸葛奇雲療傷調息一番後傷情好轉,開口道:
(本章未完,請翻頁)
“峨嵋派一向為我西南武林魁首,白眉道長武藝精絕,德高望重,是以若要推舉西南武林盟主,我等自然要首推白眉道長做盟主。我想,在下的提議在會的眾位豪傑皆不會反對。”眾位豪傑紛紛道:“那是自然。”
人群中一個粗莽聲音介面道:“剛才全大俠說了,白眉道長閉關之前已將本次大會主持之事全權委託全大俠,自然全大俠就代表了白眉道長,何況全大俠在江湖中行俠仗義,一向有“巴蜀大俠”的美譽,是一等一的好漢,所以西南武林盟主之位非全大俠莫屬。”
諸葛奇雲高聲道:“這位兄弟說出了我心裡話。”場中二三百人齊聲道:“西南武林盟主之位非全大俠莫屬!”
全興國抱拳說道:“感謝各位豪傑抬愛,全某必定為西南武林之事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忽然有個粗豪的聲音說道:“如果今天是白眉道長主持大會,那西南武林盟主之位我等都自認非他莫屬。但全大俠雖為峨嵋派大弟子,又如何比得上白眉道長的聲望修為?更何況在座多位武林名宿無論聲望還是修為都不比全大俠差,敢問全大俠有何資格做西南武林盟主之位?”
此人隱藏在人群中,沒人知道他聲發何處。此言一出,場中倒也有一二百人議論稱是。
金頂群雄之中,除了全興國所籠絡的人物之外,對於並派一舉,大都頗具反感,更有丹陽道長等人,深恐勾結天狼幫為禍江湖之人就全興國會。
全興國面上肌肉不察覺地抽動一下,冷冷道:“不知發聲的是哪位好漢?不妨站出來明言,如何在天下英雄之前胡說八道?”但場中無人應答。
金耀天面色不動道:“這位好漢說得極是。雖然全大俠威名赫赫,但要說到修為聲望,在座之人可以和全大俠平起平坐的也有好幾位。若全大俠可做盟主,他們自然也做得。”
一位三十來歲青衣漢子站起來道:“在為青城派俗家弟子胡威。想我青城掌門丹陽道長,深得張天師所傳道家道學和武學精髓,名聲威震西南,這西南武林盟主自然也是做得的。”
幾十位青城弟子聞言連聲贊同。
一位穿著道袍的道士站起來道:“西南武林誰不知曉鶴鳴山乃我張道陵張天師創教之地。想當年,青城、峨嵋、鬼教、巫教這些西南武林大派,不過是我正一教數十治中的分治之一,可見西南武林盟主當屬我鶴鳴山現任張天師。”鶴鳴山幾十名弟子聞言,立時附會高呼起來。
東漢中期,張道陵在鶴鳴山建立天師道,奉老子李耳為教祖,以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為主要經典,由此,制度化道教正式形成。張道陵以鶴鳴山為中心,劃分了二十四個道教教區,即“二十四治”。漢獻帝時,其孫張魯於二十四治之外另立“八品遊治”。
其中第一治即為峨眉山,第二治是青城山。張魯在豐都設立了道教“平都治”,道教又稱其“羅豐山”……所以鶴鳴山門徒說青城、峨嵋、鬼教、巫教要尊奉正一教都是有歷史依據而言的。
本次參與金頂大會的幫派大大小小算起來足有三四十家,大家一聽青城派弟子和鶴鳴山弟子之言,立時紛紛論說起來,一時場中吵吵嚷嚷,鬧成一團。
全興國緩緩走到木臺中央,朗聲道:“各位英雄豪傑,今日各派對並派和推舉武林盟主之事,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莫衷一是,全某忝為東道之主,請靜聽我一言,以促成西南武林大事。”
他這幾句語聲沉厚,將眾人所在之處都覆蓋住了,每說一句話,都像在每一個人耳邊迴響,震得武藝稍低者耳中嗡嗡作響。
一時之間,群雄的目光都向他望去,許多人均想:“全興國這一手‘虎嘯山林’的傳音之術,將聲音、內力都用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恐怕就算是白眉道長在場施展也不過如此,看來全興國確實有做盟主的勢力。”
全興國繼續道:“近幾年來,我常陪恩師喝茶談天,恩師時常感嘆江湖之中多有仇殺鬥毆,無數的英雄豪傑為此死於非命。究其原因,多半是大家各自開宗立派,侷限於門戶之見。想我等江湖中人往往疏於禮法,且沒有規則法條來調停斡旋或以法化仇,所以我們峨眉派想合西南各門派為一派,設立統一執法調停之機構,選取在座各派德高望重者為執法之人,如此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將仇殺流血之慘劇減少大半。”
全興國這番話誠摯婉轉,飽含悲天憫人之情意,聞者大都點頭贊同。
有人低聲說道:“峨眉全興國人稱‘巴蜀大俠’,深具大俠風範,仁者之心,果然名不虛傳!”
報國寺智真老和尚聞言合十道:“善哉,善哉!全大俠深明大義,宅心仁善,老衲深感敬佩。只盼日後武林能有此一日,大家都能和睦相處,良善以待,將腥風血雨消弭於無形。”
全興國道:“大師過獎了,在下的一些淺見,在座的各位豪傑自然早已想到過。適才鶴鳴山道友提到了一些往事,讓我感觸良多。張道陵祖師不愧是道法高深、智慧過人的神仙人物,我們苦思數年的難題其實他早就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此事關係到西南武林全體同道的生死禍福,在下就斗膽提出我揣測的答案,請各位探討指教。”
群雄紛紛道:“全大俠的見地定然是很高明的。”“原來這事張仙長早有答案呀,快說,快說。”“要清除門戶派別之見談何容易!”
全興國道:“東漢後期,張天師棄官學道,入大邑鶴鳴山修煉,據《仙鑑》記載,當時巴蜀地區人鬼雜混,巫妖橫行,鬼魔盤踞,令百姓苦不堪言。張天師親率弟子,掃蕩了鬼城龍宮,降伏了‘八部鬼帥’與‘六天魔王’,使得古巴蜀海晏河清,時和歲豐……想來這些道教史事在座的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