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蜀道驚馬(第2/2頁)
章節報錯
素雲道長高聲道:“我們計劃走川滇茶馬古道的一段。這條古道的上游起點在長安,中游就是成都府,大理是古道的下游主幹。這條線山高路遠,氣候異常惡劣。現在我們尚在平坦的成都平原地帶,走出一二百里,經過雅州後,山路便會逐漸崎嶇起來,等到了大渡河沿岸的金河口地段,便是艱難蜀道。這個季節,高山地段必定會有大霧,說不定還有飛揚的雪花。”
他騎馬狂奔,須得大聲說話才能聽到。
張青峰抬頭看看天,見天上一輪秋陽照射四方,不自禁笑了笑。
林楓笑道:“青峰師弟似乎有些不相信,過得半日,待你在高山上時就會知道了。年輕時,我沒去川南深山之前,也不太相信兩地的天氣會有如此巨大差別。”
三人提馬快行,正午時分在峨眉一個小鎮吃了午飯,餵了馬匹又上路。
再走出數十里,便見一座崎嶇陡峭的高山攔路。遠望去,一條灰白的小路曲曲折折爬上山頂,路面坑坑窪窪。
正所謂看山跑死馬,那山頂山腳看似不遠,走起來實則頗為艱難。因上下山路面破爛不堪又曲折連綿,是以三人只能拍馬慢行,有時還不得不下馬步行。
越往前行,山道上的人煙也越來越稀少,有時一長段路,目力所及之處荒無人煙,就只有三人行走。
三人又接連翻了幾座大山,不覺人馬俱疲。
走上一段平坦的小道,素雲道長轉身望了望身後的高山,嘆氣道:“多年沒走這片山道,這山路越來越爛,也越來越難走,官府怎麼都不籌集人力物力修修路?再走三四里,我們就在那龍鱗山的蓑衣嶺上歇歇腳。”
說話之際,天色陰沉,山風冷冽的吹來,天上飄起稀稀疏疏的細雨,晦暗的天氣讓人心情也沉重起來。
三人慢慢騎馬前行,山道上唯聽得嘀嘀嗒嗒的馬蹄之音在空曠的山野間迴響。
三人沿著蜿蜒山路行又得五六里,轉過一道山彎,見一座險峻高聳的大山橫亙在遠處。
山下荒涼,草木稀疏,而半山腰上則雲霧繚繞,雲霧浮沉之際露出山上繁茂的林木。
三人前面的山腳下一隊馬幫正緩慢爬行,山道上響著悠揚的馬鈴聲,馬幫中大多數馬匹上綁搭著幾種馱簍。
馬幫趕著二十幾匹馬,隨行有幾個馬伕和六條神色彪悍的大漢。兩條大漢在前面開路,中間是一位黑鬚大漢,馬幫尾巴上是三條大漢。
唐宋茶馬古道實為古代茶馬互市,主要是以茶換馬的古代商道。茶馬古道中,馬幫承擔著貿易往來和經濟互通的使命。在華夏,以馬幫為紐帶的貿易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唐宋時興起繁榮。
唐宋時的馬幫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
在山路奇險的西南地區,馬幫是大西南特有的一種運輸工具,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工具。
三人輕騎而行,不久就趕上了馬幫。馬幫眾人見素雲道長三人佩戴有刀劍,都露出警惕之色。
馬幫馬匹都馱有滿滿貨物,將原本就不寬闊的山道佔據大半,素雲道長三人只得按轡緩行。
正緩行間,聽得身後不遠處數道馬蹄聲響起,數匹馬從身後賓士過來。如此崎嶇坎坷的山路,這些馬行得卻甚急。
張青峰提馬擠進兩匹馬幫馬匹間讓路。不多時,幾匹快馬已到馬幫馬匹眼前,一匹馱簍的棗紅馬見幾匹高頭大馬直撞過來,受了驚嚇,仰天咴咴嘶鳴,高高揚起前面雙蹄。
棗紅馬身上的貨物頗為沉重,上揚之勢把它的身體帶得橫擺在小道上,將小道路面全部佔據。
馬上之人眼看當頭那匹快馬就要撞上棗紅馬,一聲暴喝,將韁繩一提,連人帶馬縱身從棗紅馬馬背躍了過去。張青峰三人眼見那一人一馬矯健非常,暗地喝了一聲彩。
當頭快馬落在馬幫黑鬚大漢身側,馬上人右手一提韁繩,人馬向後轉過身來,只見是一位面如冠玉,風度翩翩的青年。
隨後趕來的幾人坐騎與騎術都遠不如玉面青年,不敢縱躍,只得停下馬來。棗紅馬見周邊擠滿人馬,心裡更為慌亂,嘶叫著不斷的轉圈子。
馬伕緊扯韁繩想讓棗紅馬靜止下來,讓它越發驚怒起來,將馬伕也帶倒在地。
一條背插大板斧的大漢跳下馬來,人剛立定,一拳便轟向棗紅馬右臀部,一聲暴喝道:“龜兒子,莫要擋老子的道。”玉面青年高聲叫道:“呂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