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金陵開往滬上的藍鋼特快專列二等車廂中,帶著假鬍子和眼鏡的左重背靠座位手拿報紙。

這是一份9號的《申報》,頭版頭條上不是新聞、也不是文章,而是一副巨大的簡筆漫畫。

內容是一個扛著槍的日本士兵向佩帶指揮刀的長官敬禮,口中詢問:“我什麼時候失蹤?”

區區幾字諷刺意味十足,甚為辛辣,揭露了廬溝橋事件里人員失蹤只是日軍的鬼蜮伎倆。

“呵呵,有點意思。”

左重看完不禁露出了微笑,這些民國文人確實有兩把刷子,怪不得光頭曾經被氣得破防。

隨手翻到第二頁,整篇都是一個奉命前往北平調查廬溝橋和宛平衝突的記者所寫的遊記。

對方乘火車從滬上到達津門東站,竟然看到有日本軍人在車站站崗,這在以前沒發生過。

按照前朝與日本簽訂的辛丑條約,日本僅有北平至山海關一線的駐兵權,並不包括津門。

日本人這麼做顯然是在搶運由海路運來的軍需物資,為全面侵略華北、乃至民國做準備。

這是個新情況,民國的記者太敬業了,前天開戰,昨天就跑到了戰場,速度位元務都快。

一處為什麼不招這些人呢,

總比現在那幫廢物強。

看來特務處以後要多注意公開情報的蒐集,既省錢又便捷,上街買張幾毛錢的報紙就行。

左重用指甲在津門二字上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決定讓古琦跟進這件事,接著往下看去。

記者到了北平後,看到市內的交通要道堆滿了沙袋,全副武裝的軍人和警察在路口戒備。

適逢暑假,留在學校的教職員工,組織抗日後援會和慰勞團舉行募捐以及救護訓練活動。

還有一些婦女團體為抗戰將士縫製了衣服、軍鞋,民眾的抗日情緒高昂,到處可見遊行。

這是好事,

也是壞事。

好在百姓支援,前線的官兵打起仗來有心氣,後勤供應也足,不用擔心打到一半餓肚子。

壞在普通民眾根本不懂任何軍事技能,容易造成無謂的傷亡,戰爭應該交給更專業的人。

尤其是那些高等中學和大學裡的學生,他們學習了那麼多科學知識,當以學識報效國家。

不應該被一枚價值幾分錢的子彈擊中,然後死在某個無人知曉的角落,至少此刻還不用。

教育,

才是一個國家的希望。

就在這時,大批穿著和服的日本學生手持小旗由車廂後部走了過來,應該是在遊學途中。

滬上虹口的日本人學校,非常喜歡組織這樣的活動,目的是增加學生對民國的熟悉程度。

蘇省、浙省、魯省,許許多多民國城市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最遠甚至達到了西北地區。

遊學結束後,這些學生會以作業的形式,記錄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風俗民情等情況。

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基礎的情報蒐集,可迫於對方的學生身份,特務處只能保持嚴密關注。

苟屁的平民,

一群狼崽子!

左重扶了扶眼鏡,目光很自然的從日本學生身上掃過,左手把行李放到了一旁的座位上。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這些小鬼子為了節省經費買的是站票,這會是來尋找多餘的空座。

那麼一個正常的中國人看到這一幕會怎麼做,自然就像他做的一樣,提前將座位給佔用。

偽裝的水平高低,便體現在這些小細節上,反正周圍乘客看見他這麼做,沒有任何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