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常年生活在深海區域,那裡的水壓非常巨大,按照10米一個大氣壓的弱智演算法,比如3000米深的水下,水壓相當於300個大氣壓。

為了適應這種可怕的壓力,深海魚類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道路。

這條路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以柔克剛!

它們的骨骼普遍薄且軟,容易彎曲,肌肉纖維更細密,連魚皮也變得很薄,換句話說,就是它們的柔韌性特別好。

於是,海水施加在魚身上的巨大壓力,都被轉移到了體內。

準確的說,轉移到體內的海水,讓高壓海水來對抗高壓海水。

可這也帶來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隻耐高壓,不耐低壓,除非是某些強大的異種,比如被魔能強化過的深海魚。

但斧頭魚不在此列,它們是掠食者沒錯,可也僅僅只是普通魚。

當斧頭魚不幸坐上這趟“深海電梯”後,它們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急劇減少的外界壓力,打破了內外壓力平衡,讓它們瞬間身受嚴重內傷。

所以,魔鬼之浪平息後,“坐錯電梯”的淺水海魚立即潛入水下溜走了,斧頭魚則快嗝屁了,想走也走不了。

再然後,“發現深海魚群”的訊息轟動全船。

埃隆立刻讓盧德福組織大規模的捕撈,在離開這片海域前往皮靴島之前,儘可能的多捕撈一些深海海魚。

因為誰也不知道即將到來的風暴會持續多久,在風暴停歇之前,海潮號只能逗留在皮靴島,多準備一點新鮮的食物有備無患。

哪怕船上不缺食物,可那些食物幾乎都是醃製、曬乾的食物,沒人願意天天吃那玩意,更何況這也是運輸到中途島的儲備物資,能不消耗就儘量別消耗。

海潮號的甲板上很快變得熱鬧非凡,幾乎所有水手和護島隊員都擠在甲板上,興致勃勃的觀看這場別開生面的打撈活動。

即使在航海科技發達的地球上,有幸目睹過深海生物的人也極少,更別說異界土鱉,所以理所當然的,凡是有空的人,都跑過來圍觀。

由於絕大部分深海魚都瀕臨死亡,或者已經死亡,捕撈過程非常輕鬆愉快,哪裡發現黑影,往哪裡撒網就夠了。

捕撈活動只持續了不到1個小時,收穫也談不上太豐盛,撈上來的海魚不到1000條,總重還不到80噸,大部分都是斧頭魚,也有幾種其它種類的魚,模樣都是一般的醜惡。

這也是深海魚類的另一個典型特徵:反正特麼的烏漆嘛黑看不見,不用在意形象問題。

這讓大家都有些失望,可雷諾卻覺得很正常。

因為深海並不像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樣,有著無窮無盡的魚群,遍佈著各種小魚大魚巨魚。

恰恰相反,深海非常貧瘠,生活在這裡的海魚,都是魚中苦逼。

根本原因就在於,陽光。

在海洋裡,陽光幾乎是一切能量的來源,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它們也正是食物鏈的第一層。

但在深海區域,確切的說,是深海“無光帶”以下,陽光無法穿透,黑暗是永恆的主題。

在地球上,無光帶的起始深度是1000米,在異界,儘管陽光稍強,深度也不會差多少。

沒有陽光就沒有浮游植物,也意味著沒有充足的食物,生活在這裡的魚類,自然遠遠少於富饒的海洋表層。

那深海魚類主要吃什麼呢?

答案是,上層海水中落下來的食物殘渣或者其它魚類殘骸,也就是說,它們就是一群撿垃圾的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