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第1/4頁)
章節報錯
宣傳
第二天一早,餘希檸吃完飯就出發前往霞西村委會,她和宣傳部的許老師約好了在這見面,到的時候,門衛大叔第一時間就認出她。
“小姑娘,我知道你,之前來給潮劇團拍宣傳片的。”大叔豎起大拇指,贊賞道:“那片子我看了,拍得真不錯!有氣勢!”
“謝謝,沒想到您還記得我。”
這都多久以前的事了,餘希檸有些受寵若驚。
餘希檸剛把車停好就接到許老師的電話,很快就見一個年輕女孩從辦公樓上下來。
許小潔也是90後,潮州人,畢業後考公來到縣委宣傳部工作,是這次拍攝任務的主要對接人。
兩個女孩原先在微信上就已經聊得很來,見面客套了兩句就笑了。
“還是別這麼官方了,我們先找個地方坐下聊?武術隊和布馬舞的人都還沒來。”
“行。”
兩人找了個亭子坐下,許小潔問起餘希檸為什麼會對攝影感興趣,又聊到之前在網上看的潮汕英歌舞的影片。
“其實這次領導想拍宣傳片也是受了普寧那邊英歌舞的傳播影響,不知道你有沒有在抖音上刷到過,前段時間很火的那個。我應該有發給你看?”
“刷到了,很有氣勢跟感染力,主要是它的節奏和舞蹈隊形,跳得整齊就會很震撼。”
方陣如遊龍騰雲,一幫人踩著雷霆般的鼓點,用肢體複刻著梁山好漢破陣的雄姿,熱血賁張。
“對,後來很多媒體啊,大v啊都去拍英歌舞,傳播面很廣,以至於現在大家說起潮汕非遺文化,都會先想到英歌舞。如今還有專門的特色學校,會把英歌舞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項特色內容教給學生,外面的青年人也有不少特地來學。”
許小潔說的這些,來之前餘希檸都瞭解過,她上網找了不少英歌舞的影片,包括傳播途徑、形式、內容,甚至是話題,都一一刷了一遍。
縣裡這次就是想把饒平布馬舞,像普寧英歌舞一樣傳播出去,透過短影片的形式。同樣是非遺文化,饒平布馬舞也需要被看到。
“英歌舞相對來說,很熱烈、奔放,特別是空中拋槌花、向外翻躍、擊槌、顛步……那些動作鮮明獨特,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配合上鼓點節奏,勢如破竹。外加它還和祭祀祈福那些沾邊,既是民俗事象傳統文化,又是舞蹈藝術,感染力很強。”
餘希檸斟詞酌句道:“布馬舞相對來說,從舞步、道具上沒有英歌舞那麼有氣勢?當然,它們原本也不一樣。”
“我知道你的意思。”許小潔聽出了餘希檸的話外之音:“這也是我們今日的課題嘛,需要我們去挖掘兩者不同之處,去放大表現給群眾看。”
“我能不能問,這次縣裡有沒有找其他供應商專門做這塊拍攝啊?不會就只有我一個人吧?”餘希檸笑得有些勉強,“我壓力很大。”
“有招標負責整個文藝活動傳播的,只是我們想多拍些不一樣的,非常規的影片用於投放在社交平臺上,所以找了你。畢竟你是土生土長的饒平人,家鄉文化會比外人更懂一些?”
許小潔還是很信任餘希檸的:“你之前給我看的分鏡指令碼我覺得就不錯。”
餘希檸有些不好意思:“我還想等這幾天深度接觸下來後,再改動一些鏡頭安排。”
“沒問題,藝術創作嘛,以創作者的靈感為主。”
兩人聊了會,武術隊的老師們就到了,他們練的是英歌舞,今日沒有上妝,但服裝已經換上,有黑、紅、綠、黃四種。
許小潔介紹雙方認識,又陪著餘希檸看了會訓練,因為還有其他工作安排就先行離開了。
餘希檸一個人跟著武術隊的老師們,他們練,她就抓鏡頭,他們休息,她就坐一塊聊天。
閑聊中,瞭解武術隊的老師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練英歌舞,平日裡都有哪些時候需要表演,有沒有什麼學藝的歷程以及傳承的態度跟建議等等,這些都是網上搜集不到的資料內容。
沒過多久,布馬舞的老師們也到了訓練場,餘希檸恨不得把自己一分為二,一個拍英歌舞,一個拍布馬舞。
“哎這小姑娘我有印象,給老許他們劇團拍影片的是吧?三年前?”
布馬舞領隊劉釗率先認出餘希檸,餘希檸忙頷首打招呼:“劉老師好,沒想到您還記得。”
“我當時也在啊,看你明明也舉著相機拍了我們,怎麼後來沒影片啊?”
劉釗開玩笑道。
餘希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尖:“當時只是拍了照片,這次我一定好好拍。”
“妹兒是饒平哪裡人啊?聽口音黃岡的?”
“對。”
“多大啦?你學攝影的嗎?怎麼就你一個人來拍?後面幾天也是嗎?沒有個助理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