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額

年關將至,鎮上好幾家小鋪子門口都用大木板撐起來當桌面,擺滿年貨和紅色貼紙,各種喜慶的花樣挑得眼花。

老爺宮門口的戲臺也都搭起來了,就等過年那幾天唱盞仔戲。這幾日下午戲團都有排練,基本上圍著罩子,只聽得見聲響,看不見人影。

就這樣,陳敬禹還每天都要跑去聽個聲,回家吃飯跟家裡人講,過年的曲目是《祝枝山嫁女》還是《小刀會》。

陳慧柔對這些是不感興趣的,她只想吃快些,跟大哥去書齋房看書。

鎮上書攤有賣瓊瑤的書,一本兩塊錢,一擺上就賣光,有兩本陳慧柔都沒看過,只得偷偷寫信給陳敬濤,讓他從市裡買了帶回來。

飯後,鄰居張嬸來串門,徐曉敏拿了張凳子給她坐,又將剛擺好的果盤端出來,瓜子零嘴都有。

“敏姐,大妹呢,不在家?”

徐曉敏:“跟她哥去看書了。”

張嬸一臉的驚訝:“哎喲,還看書吶,要不怎麼說你家這個基因是真的好,孩子們一個個都好學。”

徐曉敏笑笑沒接話茬,只顧著逗弄陳慧琪。

張嬸又看向陳鎮東:“陳總工,今年聽說廠子效益不錯啊,你家這拿廠裡兩份工資,過年得買多兩斤肉吧?”

陳鎮東擺擺手:“你這話說的,像我們白拿廠子的錢一樣,大妹也是從學徒開始做到現在當質檢員的。”

“對,大妹名聲好,這不,我嬸子那兒託我來問問,大妹有物件了不?”

徐曉敏一聽,臉色都冷了,懷裡的陳惠琪哭鬧了兩聲,她抱起來一邊哄,一邊搭腔:“慧柔過了年才二十,不急著嫁人。”

張嬸聽笑了,拍著大腿掩唇:“敏姐家到底是有文化,都疼孩子,這換做別家姿娘,十六七歲早就談婚論嫁了。”

徐曉敏:“我家大佬還沒談呢,輪不到妹妹。”

張嬸:“哎喲,說起敬濤,一表人才的,你家門檻這都是被媒人給踩塌的吧?還沒定下來呢?”

徐曉敏搖頭,不想聊這個話題,抱著孩子就進裡屋。

外屋頓時只剩下陳鎮東跟張嬸,即便開著電視有聲響也難免尷尬,張嬸找了個藉口就走了,說媒沒說成,碰了一鼻子灰,真看不出來,這家還把女兒當寶。

把陳慧琪哄睡後,徐曉敏回到外屋,先是給陳鎮東倒了杯小酒,又給掰了一小碟花生米。坐在旁邊自顧自地聊起:“過完年,三月份我就要退休了,大佬畢業後有分配,我想讓大妹來頂我的職位。”

1978年6月,國.務.院頒發相關號文規定,職工離退休後,允其一名符合招工條件的子女頂替安排工作。

徐曉敏要退休了,陳家有一個名額,她想給陳慧柔。

陳鎮東抿了口酒,沒應聲。

徐曉敏起身把電視關上,順手把門掩合,一屋子靜下來,隱約只聽得見隔壁播潮劇的聲音。

“當初沒讓大妹繼續念高中,我心裡一直過不去,眼下有這個機會,我想給她。”徐曉敏輕聲道。

這樁事壓在她心上五年,好在有政策,也算個機會。

陳鎮東:“她又沒讀過師範,怎麼當老師?”

徐曉敏耐心解釋:“頂職後有半年的師資培訓,然後繼續考師範,脫産進修兩年。”

“加起來就快三年。”

陳鎮東替徐曉敏把後半句說了,仰頭喝完剩下的酒。

徐曉敏柔聲開口:“我知道你在顧慮什麼,大妹這幾年在工廠上班,工資到手都會交給我貼補家用,我留了一些攢起來。”

陳鎮東揮揮手:“那我沒意見。”

1983年,年初一早晨祭祖,晚輩給家長拜年。一大早鎮上就有營大鑼鼓,有些商鋪為了圖吉利,會在鑼鼓隊到的時候放鞭炮給利是,鑼鼓隊會停下來給他們舞一段獻技賀新年。

陳敬濤四姐弟拜完年就去巷子口看鑼鼓班,陳敬禹最愛看這些,願意從巷子頭跟到巷子尾。遇上飯點也捨不得回家,非得看完才肯走。

初三走親訪友,陳鎮東的老朋友王珣立帶妻子來陳家做客,見到了陳敬濤。陳敬濤往那一站就是斯文氣派,長相也端正,還是中學教師。

王珣立的妻子一下就注意到了,等著正月一過,就讓丈夫來陳家說親。王家有個小女兒,小陳敬濤兩歲,年紀正相配。

陳鎮東和徐曉敏一聽,拍板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