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遊寒山寺(第1/2頁)
章節報錯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最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貞觀年間,寒山與希遷兩位高僧在妙利普明塔院處建立了寒山寺,
寒山寺的門殿前,絡繹不絕皆是前來祈福的香客信眾,陳潁一行的馬車停在寺外,陳沁幾個悄悄地掀開車簾好奇地看著往來的行人。
在來之前陳潁便派人提前趕來找到住持,捐了豐厚的香火銀子,讓其預留好了落腳的寮房。梅筆上前與門殿處接待香客的僧人表明身份,僧人便讓一小沙彌進去告知住持。
住持出來迎接,陳潁下車與其交談。
“陳小施主,老衲寒山寺住持覺明有禮了。”
陳潁回禮道:“覺明大師不用客氣,我們今日慕名而來是想在貴寺為長輩祈福問安,馬車裡都是些女眷,還要煩請大師開門放行讓馬車入內。”
覺明笑道:“好好,陳小施主裡面請。了凡,去開門帶馬車入內。”
陳潁跟著住持覺明一道兒走到準備好的寮房,許是香火銀子的作用,抑或是陳潁的名氣,覺明給陳潁一行安排了一個獨立的院落,並不是尋常那種客棧式連在一起的廂房,黛玉等人的馬車也徑直停到了院門口。
陳潁讓眾人下車,到院子裡面略作休息。
院中有石桌石凳,籠在樹蔭之中,,進了前室,佈置也是極簡潔的,一張小桌子放著茶水糕點,窗邊放了一張書案,擺著不少經書。
再後面便是一間靜室,擺著幾個蒲團,香爐裡燃著凝神靜氣的檀香,讓人感到無比的靜謐與清幽,只想忘卻一切世俗之事,留在此地獨享這份寧靜。
靜室再往裡便是休息的房間了,陳潁說道:
“大家把行李放好,咱們現在跟著覺明大師去大雄寶殿進香祈福,然後再遊覽一番寒山寺的盛景。”
黛玉等人都帶著面紗,就連妙玉也沒作修士打扮,換了尋常的衣裙,帶著面紗,儼然是一個婀娜靈秀的江南閨秀。
陳潁帶著眾人隨著覺明住持的指引,到了寒山寺的正殿。
寒山寺正殿寬有五間,進深共有四間房,殿簷高聳,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臺中央處設有爐臺銅鼎,插滿了一人多高的貢香。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四字匾額。
入得殿內,空氣中夾雜著寺院特有的貢香味兒,只見漢白玉雕琢砌築而成的須彌座晶瑩潔白,座上安奉著釋迦牟尼金身佛像,佛像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著金身羅漢像。如此環境,莊嚴肅穆,讓陳潁等人不自覺抬頭挺胸,嚴肅起來。
覺明讓僧人取來嶄新的蒲團,讓陳潁等人在佛像坐好,然後自己於佛像前面朝陳潁等人坐在中間的紅色蒲團上,背後的香爐青煙嫋嫋,襯得覺明仿若要得道飛昇一般。
住持覺明一手捏佛印,一手持著木魚槌,先是頌了一聲佛號,然後不急不徐地敲著木魚念起經文,數個黃色僧袍的僧人端正的站在兩側,隨著覺明一同唸誦佛經,覺明和幾個僧人的聲音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彷彿已經磨合過無數次一般,快慢高低完全同步,像是隻有人在聲音洪亮地誦唸經文。
那聲音空靈、悠遠,讓人聽了心曠神怡,彷彿靈魂得到了洗滌。陳潁等人都閉上眼睛聆聽,默默地在心中祈福禱告。
……
祈福畢,陳潁請住持覺明帶著他們參觀寒山寺諸多殿宇。出大雄寶殿,覺明抬手指著各處告訴眾人:
“左邊是普明寶塔,正前是我寺的藏經閣,右邊就是鐘樓了,想必諸位施主都知道‘夜半鐘聲到客船’,裡面的‘鐘聲’便是來自這鐘樓。”
陳沁不解的問道:“大師,為什麼要在夜半的時候敲鐘啊,你們夜裡都不睡覺的嗎?”
覺明聽到這個無數人問起的問題後,對著陳沁和藹一笑,露出一個“智慧”的眼神,回道:
“這位小施主,我們夜裡自然是睡覺的,但我們這裡的寺院都有夜半鳴鐘的的習俗,謂之‘定夜鍾’,張大詩人詩裡所描繪的‘夜半鐘聲’或許就是如此。”
陳潁怕陳沁再問出些奇葩的問題,忙道:
“大師,你就先帶我們去看看這鐘樓罷。”
一行人緩步來到鐘樓下,見到一座六角重簷亭閣,沿著樓梯登上二層,閣內掛著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鐘”,佛鐘是唐時的那種古銅鐘,鐘上銘刻著經文《大乘妙法蓮華經》全文,佛鐘裙邊鑄有九幅飛天圖,這便是張繼那首《楓橋夜泊》中發出鐘聲的佛鐘了。